黄明是喀什地区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学校的校长。日前,他和记者谈起佰什坎“双语”学校的创办及发展时,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那是骄傲的泪水。现在,他的学校已经有40多名正式在编的教师,有802名学生。目前仅在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就有213名学生曾是佰什坎“双语”学校的学生!
1993年,黄明决定创办“双语”班,这一举动在佰什坎乡这个封闭的农牧区引起了轰动,这些农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不会说汉语,也很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黄明想用汉语为这些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孩子插上翅膀,让他们飞得更远更高。但最初,他的想法并未引起当地人的共鸣:没有人愿意让年仅六七岁的孩子离开自己,学一种平时用不上的语言,在一种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成长。
黄明说,当时办学条件十分差,缺教室、缺老师、缺教学设施。开办之初,仅有8名学生和两名教师。
愿意送孩子来学“双语”的家长,也是因为曾吃过不懂汉语的苦头。当地牧民赛买提·达吾提就是其中的一个。有一年,他陪着妻子在乌市看病,因为不懂汉语,很多事情都不方便,也遇到很多尴尬,回来后,他下定决心送孩子来学汉语。
虽然赛买提·达吾提的行为遭到邻居和朋友的一致反对,但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总是在天黑时,偷偷地拉上一车干柴、一车蔬菜或者是一车煤送到学校,感谢老师们教他的孩子。黄明说,当年正是赛买提·达吾提的这些举动给艰苦条件下办学的自己增添了信心。
为了营造出汉语的语言环境,“双语”班一开始就实行寄宿制,实行封闭式语言强化训练。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哪里受得了这个,一到晚上,孩子们都哭着闹着要回家,老师们只得耐心哄劝,实在不行就请家长来学校。
尽管困难重重,但黄明的“双语”班很快就让大家刮目相看。“双语”班成立的第一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便在全乡统一测试中名列前茅,不少家长开始主动要求把子女送到“双语”班学习。
2000年9月,莎车县二中从全县近千名考生中招收80名考生组建首批 “双语”班,其中前7名都是从佰什坎“双语”班毕业的学生。
也是在这一年,佰什坎“双语”小学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学习。“双语”学校的生源已经覆盖到周边的县市和地区,仅2006年就有1000余名儿童到学校报名。
黄明笑着说,现在赛买提·达吾提可是扬眉吐气了,他的四个孩子,老大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佰什坎乡当了一名护士;老二在上海上内高班,老三在杭州上内高班,老四在乌市66中区内初中班就读。
10多年来,黄明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欣慰地看到,这些学生走出农牧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0多年来,黄明也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生,这让他对自己的“双语”事业充满信心,哪怕付出再多,他也觉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