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宁市委书记李喜为优秀学生颁奖 |
 |
昆钢一中校园 |
 |
王剑辉市长向高考成绩优秀教师马丽萍颁发奖金 |
 |
企业捐资助学 |
核心提示
近年来,安宁坚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并举,不断强化教育事业在安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夯实了发展基础,激活了办学活力,逐步形成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通过打造“教育在安宁”的城市品牌,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目前,安宁市建成了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6所省级示范校(园)、42所文明学校。3所完全中学全部达到省一级标准。连续3年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连续5年获得昆明市教育局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评一等奖,安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但促进了民生事业建设,又有力地提升了安宁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改善办学条件
2003年以来,是安宁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最大、建设最多的时期。安宁市委、市政府结合剥离企业办学、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先后投资2.9亿元新建安宁中学、改扩建了昆钢一中、安宁一中和昆钢一小等学校,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65所,建成寄宿制学校29所,九年制学校4所,收缩校点36个。安宁市小学、初中生人均占地面积分别为23.34㎡、44.92㎡,校舍面积分别为5.59㎡、11.5㎡,合格率达100%。下步,安宁市还将推进大屯片区九年制学校、宝兴学校(二期)、青龙学校和草铺中小学等标准化学校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校舍60000㎡,收缩校点43个,增加学生容量14811人。
建立发展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宁市委、市政府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上表现出了独到的远见。安宁不断建立和完善推进教育发展工作机制。一是不断加强对教育工作领导。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建立了市、镇两级行政首长任组长的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级四班子领导联系学校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总督学、市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围绕“2008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2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目标,编制了《安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制定了《中共安宁市委安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经费、政策保障及各职能部门、镇、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学校的职责和义务,并把支持教育发展列入市镇两级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做到“工作有方向,措施有依据,责任有落实”,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教育、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在保障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五年来先后建设(启动)教师住宅1924套,基本解决了教师住房问题;建立了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奖励和中高考奖励机制,仅2007年,奖励中、高考成绩优秀学校、教师金额达41万余元。三是努力营造全民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每年召开安宁市教育工作大会,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市级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各镇建立了“奖优助学基金”,部分企业还自发成立了以教育资助为重点的“慈善会”,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关心、企业扶持教育的良好氛围。2004年以来,各单位、企业捐资助学金额累计达345万元。
推进教育改革
2005年,安宁市被昆明市列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安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以人事及经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一是打破校长和教师终身制,全面实行校长公开竞聘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对安宁市教育系统35个独立法人资格单位中的33个校长岗位面向安宁市进行了公选,配套实行校长3年任期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教职工全员竞争上岗,296名教职工实现跨校竞聘,教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重组。二是制定并实施了人事代理和“五个一批”政策。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257名新招录教师全部实行了人事代理,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并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对266名教职工实行了退休、退养政策,有效缓解了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探索建立经费总额包干机制。从2006年起,安宁市按照“核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原则,对教育系统实施人员经费总包干政策,学校实行“定岗定责定薪不定人”的岗位管理和岗位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教育系统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经费到位
2003~2007年,安宁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6.9亿元。其中:2007年教育支出达1.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5%。每年按照生均标准小学150元/生、初中240元/生、高中350元/生足额核拨公用经费,并做到逐年“三个增长”。
安宁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建立了标准为50元/人每月的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的农村学生寄宿制生活补助机制,2008年,该政策将扩大到城市贫困家庭,标准将调整为每月50~200元/人,基本消除“因贫、因困辍学”现象。同时,安宁市认真落实“两为主”要求,保障外来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目前,安宁市公办初中和小学分别有1264名和6274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占安宁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2.03%和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