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等级社会: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

--------------------------------------------------------------------------------
点击次数:2566  发布时间:2008-6-19 11:55:47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一年一度的硕士生报考又开始了。哪些学校的大学生是考研的主力呢?《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篇报道说,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名校的研究生来源,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特别是以前从师专改制的基层师范学院。为什么那些学校的学生考研特别厉害?原来,不少地方性大学像高中一样,将考研录取率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中心指标,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应试的路子设计,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按照考取的学校的档次,可以得到学校1000-5000元的奖励。记者由此感叹:高校变考研基地的本科教育重蹈高考覆辙!

作为在研究生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读了这篇报道以后深有同感。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们,除了笔试成绩比较理想之外,在面试及以后的学习之中,大多在知识训练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且对专业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像许多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只是抱着一个移民的美丽梦想,通过读研这一敲门砖,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实话,我对这些来自底层的考生本人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们像当年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除了离开封闭的农村和内地,到生气勃勃的大城市生活,还有什么更多的幸福之路?如今的中国,由于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等级化的社会。日前与在美国任教的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教授聊天,他分析说:在美国,社会也有分层,但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中国这个等级社会里面,在底层生活,往往缺乏为人的尊严,唯有想办法挤进上层。而成为都市人,又是进入上层的第一步。于是,底层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踏上考研一条路,拼命往这个等级制社会的高处流动,以获得为人的起码尊严。

考研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为人生成败在此一举的生死抉择,竞争中的公平问题便分外突出。按照理想的研究生招生模式,应该像欧美那样,导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便按照各个专业的学术标准取人。然而,由于目前中国的大学缺乏与此相适应的制度,而学院精英们的专业自律和职业道德水平也得不到社会的信任。为了实现考研中的公平竞争,那个全国划一的应试模式便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考研人数的激增和按照总分高低这一应试原则录取,竞争的惨烈有日益强化之势。虽然这几年增加了面试一关,但由于在总分数中权重很低,基本无法改变应试的基本格局。考研变高考,地方性大学成考研基地,某些地区性师范学院,被誉为专攻考研之学的“新东方”,便不甚奇怪了。

耗费了大量纳税人资源的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为培养专业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如今却像高考一样,承担了额外的非学术性使命。当研究生教育蜕变为本科教育的补课,其深层的社会学的意义无异是一种城市对乡村、沿海对内地的赎罪。这样的赎罪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它通过制度化的周期性选拔,给底层精英一个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从而缓和了城乡的阶层冲突。不过,当基层的地方性院校纷纷成为大都市名校的考研基地的时候,乡村对城市、内地对沿海的依附性关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更加巩固。

地方院校也好,众多考生也好,只要考研没有成功,就永远地埋没在等级社会的底层。众多学生在考研基地所学到的,只是一样本领,就是类似在“新东方”学的那套TOEFL、GRE敲门术,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它所戕害的,不仅是广大的基础教育,而且也是高端的学术研究。

就像大家呼吁了多少年的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如今反而愈演愈烈一样,只要中国的城乡等级关系不改变,只要国家对教育的投资继续向少数名校倾斜,这类考研变高考、高校成考研基地的现象,将有进一步弥漫的趋势,我已经在杞人忧天:再这样搞下去,特别是硕士点遍地开花的时候,是不是该轮到考博变高考、研究生教育也一并应试化了?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们,从他们的素质而言,都是聪明的人才,但四年的本科应试教育,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活活糟蹋成了考研机器,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究竟是谁之罪?

大家都公认,这一切完全是由不合理的应试制度造成的。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家长、学生、老师,还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大家都批评和痛恨应试教育,为什么这几年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被变本加厉地再生产出来?一种人人都认为不合理的制度,为什么能够存在下去,并且在继续蔓延?

一个等级社会,需要一个大家认可的、形式合理的筛选制度,以保证这个社会的底层精英们有机会往上流动,让他们看到希望,不至于沦落为社会的边缘人,流落江湖铤而走险。这一建制化的设置,在传统中国,是科举制度,在今天就是以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乃至各类升等考试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应试教育网络。当年多少人感叹科举制毁灭人才,但依然维持了一千二百年。如今人人明白应试制度有弊病,但在目前腐败严重的社会里,却是众多选拔制度中,唯一的形式合理、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

不过,这一形式公平的应试教育,在实质上是极其不合理的,如果说,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大多数精英封闭在圣贤的思想中,缺乏创新能力,最终使得中国落后于欧洲的话,那么,如今这一新的应试制度,同样在摧残人才、摧残中国人的智慧,并将进一步拉大中国与世界在知识创新能力上的差距。这是在一个等级社会中,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为了等级社会的制度性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的自我创新。

以城市和沿海为中心、农村和内地为依附的等级性社会,在学历认同上是通过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文凭体制所安排的,在这样的体制中,地方高校缺乏自身的价值,缺乏自主性,成为依附于重点高校的升学预备学校。而在美国,许多州一级的大学、学院,乃至社区学院,具有与哈佛、斯坦福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学生们不必非通过升入长春藤名校,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在中国,不仅国家重点与地方高校存在着等级性网络,而且将这一等级性关系放大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之中,不少考入国内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学四年将目标定位在出国,专攻托福、GRE这类洋应试工具,而对专业知识不甚了了,我在国外,不止一次地听到教授们对某些中国留学生的抱怨。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在教育建制,还是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教育网络,地方院校-211高校-重点大学-985高校一欧美大学,这一金字塔形的结构形成了诱惑学生们往上爬的阶梯。越往上走,越能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过人上人的生活,并拥有为人的尊严。于是,千军万马考研、考托福,应试教育遍地开花,“新东方”与“考研基地”比翼齐飞。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欧美大学之间,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形成了可换算为未来实质性受益的等级性关系。这样的等级性关系,不仅通过国家对高校投资的不平等关系体现出来,而且也通过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和商界的高校排名,一般学生的高考、考研、考托福等日常应试实践中得以建制化和日常生活化。

让我真正忧虑的,是高等教育沙漠化的来临。假如不改变应试教育,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博士,迟早会被应试的沙漠完全吞噬,然而,倒过来说,只要等级社会一天不改变,在社会公平的压力之下,应试又有其形式合理的存在理由,并成为支配和继续再生产社会等级关系的强大杠杆。

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最近,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中拒绝多名高考状元的新闻,在舆论界引起很大的轰动。港大的理由很明确:这些状元,属于“高分低能”,面试成绩不及格。港大对申请人的考量,要全面考虑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学习潜质,是否适应香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来港读书,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

港大并非标新立异,这不过是国际一流大学录取新生的普遍原则而已。大学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而是有创造和适应能力、素质全面、热心公益的各界精英。这样的培养目标,内地大学虽然原则上也同意,素质教育也嚷嚷了多少年,但从来是雷声大、雨点小,在高考制度上迟迟不见任何改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我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乃在于当今中国的高考,如同传统中国的科举一样,不仅是选拔人才,而且是社会流动最核心的制度性管道之一。中国近20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失衡,地区与地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社会流动的匮乏。只要底层精英还有向上流动的指望,还有某个比较公平的制度作为出人头地的保证,这个社会还不至于崩溃。高考制度作为当代新科举,就承担了这一社会缓冲阀的功能。年轻学子们可以出身贫寒,可以没有关系背景,但只要你是一个读书的种子,就有希望咸鱼翻身,跳出龙门。

高考制度是目前中国仅有的几个基本剔除了人为因素的刚性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地区差异依然很大),考生的所有素质都被化约为应试教育中那些可量化、可比较的直观数字。尽管社会各界都明白“唯分取人”未必合理,但一般老百姓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公正,要的是与上流社会同样的权利,这些年围绕着高考的争论,社会舆论关心的焦点不是考试和招生方式是否合理,而是是否真正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何将权力、金钱和地区差异的因素排除出去。

就形式化和非人格化而言,如今的高考比当年的科举还厉害,科举是否录取,还取决于考官的个人口味,但如今的高考却将考生和考官的人格和个性因素降到最低,完全成为一场机器式的功能性博弈。唯有这样,老百姓才感到放心。如今的中国社会,大家对人空前地不信任,他们只相信程序,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刚性程序,即所谓的程序合理性。这也难怪,这些年人们听到了太多的教育腐败的负面例子,教授的信誉全面破产,学院精英与商业精英、权力精英一样,被社会舆论列入到腐败的黑名单中,属于不可信任的群体。尽管搞腐败的在学院中只是少数,但一颗老鼠屎可以坏掉一锅粥。大家可以相信哈佛,相信港大,却不敢相信北大、清华,更不敢相信一般大学的教授。这正是高考改革的瓶颈所在。

中国的高考,是一个荒谬的制度。不仅是选拔方式上的荒谬,而且是人才本身的荒谬。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熏陶为一架考试机器。可以缺乏个性,可以性格幽闭,可以知识狭窄,可以口是心非,可以没有公益精神,可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但只要学会一样本领:应试,便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有什么样的考试,便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便有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之未来。不能不令人担忧。

不过,这似乎又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荒谬制度。刚性的高考制度,虽然损害了国家未来的公共利益,却能保障底层精英的个人利益,保证他们在形式公平的规则下,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向上流动。高考,成为芸芸众生们在不理想的社会中,实现个人梦想、希望和幸福的康庄大道。它是荒谬的,又是合理的;它是可悲的,又是可敬的;它是地狱,又是天堂,它是一头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怪物。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哈佛女孩”?

一个在400名学生中成绩只能排在百位的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能够考进什么大学?清华、北大?还是复旦、南大?好心人一定会对她说:假如能够进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就是你的造化了。

但你相信吗?这位上海复旦附中的汤玫捷同学,在圣诞节前夕,收到的是哈佛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以及每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这样的提前录取荣誉,中国只有一个,亚洲也只有两个,它意味着,哈佛这所全球顶尖名校,视她为最符合哈佛精神、最需要提前抢到手的优异学生。

偏偏这位被哈佛视为宝贝的学生,学校对她的评价是:“她不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她从来没有在各类数理化竞赛中摘金夺银,甚至连奥数课都没有上过。那么,哈佛看中她的是什么呢?

还是先来看看哈佛入学的申请表吧。除了我们熟悉的考试成绩之外,还有一大堆学术背景、社会工作、兴趣爱好、老师推荐信,外加两篇小论文。汤玫捷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辩论队成员,还作为交换学生,到美国著名私校西德威尔中学修学过一年。甚至在那里,也被好表现的美国学生称赞为“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哈佛不需要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入其法眼的,是那样一些学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学术精神;有领导能力。哈佛所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精英,是在政治、法律、金融、管理和学术各个领域的顶尖精英。哈佛重视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综合素质,从知识的适应能力到创造精神,从博雅文化到领袖气质。哈佛的精神也是美国人的精神。

反观中国的高考,我们是什么样的选才标准?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于是,那条通往大学的应试小道,犹如一条标准的流水线,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别、个性、兴趣和才华,经过数十年的应试规训,统统改变为同一个模式型塑出来的标准产品:擅长适应,拙于创造,长于技术、缺乏想象,表面顺从、内心分裂……

教育所培养的,不仅是普通国民的生活技能,也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如今我们这套应试教育,只适应一般人的技术培训,而非创造性人才之摇篮。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是中国的福音,也是中国的悲哀。因为我们只是制造业大国,尚非科技大国,制造业只需要规范的技术,而科学和发明却需要创造性想象。我们的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

有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哈佛注重的是未来大政治家的培养,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却只能培养小心翼翼的官僚阶层。政治家与官僚,就像企业家与管理人员一样,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的精神素质。官僚与管理阶层,只会遵从现成的技术规范和法令体系,他们维护的是现实秩序的稳定,而大政治家就像真正的企业家一样,要有政治的创新精神,如同马克斯·韦伯所说,具有三种禀赋:认定自己的价值目标以及对此的生命关切和献身精神;由价值关切所产生的现实使命感和责任伦理;对现实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和洞察能力。大政治家的内在禀赋,与其说来自成年以后的政治实践,不如说早在学生时代就埋下了种子。

比较哈佛的录取标准与我国的高考制度,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才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大学普及率,也不是研究生数量,更不是教育经费之多寡,而是比这些更重要的选才标准。

 


—— 信息源自:中国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