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几个同学相约与一位在京的高中老师吃饭,谈及我们以前就读高中老师的情况变动,不胜唏嘘。
他代表的是教师流失的第一种类型:通过考研离开了中学。他们这一类年龄相对偏小,参加工作不到十年,“上进心”比较强,还能看得进去考研资料,一年不行再来一年,经过努力顺利考上研究生。一般来说,因为年纪相仿,他们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授课效果也较好,很受学生欢迎。这一群体成规模地离开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仅以我们那所不过百十教师的中学计,这些年通过考研离开的已经不下十余位了,而且没有一个人回去。
第二种类型可以称作“学而优则调”,这里的“调”是指单向性地从农村中学向县城中学流动。这年头,好老师哪里都抢着要,更何况在不断扩张中的县城中学。当其自己培养师资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办学规模扩张的速度时,将“黑手”伸进乡镇的农村中学几乎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省心又省力。而且这也是一件双方一拍即合的事情,每个老师都想往县城里面调职,除了工资、住房上的诱惑之外,子女教育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这一人数占我们那所中学教师流失比例更大,有二三十人之巨。
还有一种类型可以说是内部流失。教学好的教师总会得到优待,优待的办法往往就是行政职务上的升迁,一个好教师一般会经历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副主任、主任的升迁路线,再往上就是校长、副校长了。随着职务的升迁,教学课时就会减少,甚至完全不给学生上课了。一所中学副主任以上职位有十人以上,如果大家都不带课,不就相当于流失了吗?当了几年的领导职务以后,就是想带课,怕业务也荒废掉了。
那所中学教师大多从本省的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整体水平虽不能说很高,但经过这些年的“逆向淘汰”,好的教师不断流失了,留下来的教师要么年岁已大,要么没有地方可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这些年母校的高考录取率已经差不多跌到全县高中排名的最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