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张树文
素质教育走到今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课程改革,再到作息时间的调整,都迈出了坚实地步伐,对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非常明显地作用。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青少年成长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譬如:抑郁心理,逆反心理,甚至暴力倾向等,严重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品德教育机制的不尽完善、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不当等,在此不必赘述。但是笔者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直被大家所忽视的,这就是对青少年尊重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种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在青少年身上缺少“尊重”这一做人的基本能力。
尊重能力,是包括尊重所有生命体的一种能力,包括尊重养育我们的大自然的能力。具体则主要体现在对师长、对领导、对同事、对同学、对朋友以及对动物甚至植物的尊重意识上,当然也体现在对他人劳动以及相关价值的尊重上。
这是一个人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最起码的能力,至少从表面上看来,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只要你愿意,就会掌握并运用这种能力。
但是,事实证明,越是简单的能力,越容易被忽略。尊重,就是这样。有的人,只尊重强者,不知尊重弱者;有的人,只知尊重自己,不知尊重他人;有的人,只知尊重领导,不知尊重下属……表面看来,以上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有的人性格错位和思想教育滞后,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认为,尊重能力的普遍滑坡、尊重能力培养的普遍被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尊重是一种能力并且应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命题,还少有人认识到!
发生诸如虐待生命、无视他人生命权之类的行为,明显是缺乏尊重能力的表现,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并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更多的情况则是,人们尊重能力的缺失,以及因为这种能力的缺失而导致的悲剧和隐患,往往不但不会引起外界关注,甚至连行为人自己都难以觉察。
经常产生诸如“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尊重我”,甚至“我怎么如此不幸”等心理,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通常将原因归结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所导致的道德滑坡。但是我认为,将之笼统地归咎为道德问题,是片面的,是很难寻找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的。
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人们尊重能力的缺失。而尊重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基于人类相互之间从思想到言行上的尊重和友善是一种对灵魂的滋养!
表面上的服从与尊重,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尊重能力,尊重能力是一种发自内心、显于言行姿态的一种高贵气质。
佛教提倡“以众人为师,以万物为师”,是有其非常深刻的哲学内涵的。水性柔软,但是可以穿石,可以淹没高山,就是因为它总是放低自己。我们熟知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却往往不能在学习上、工作和生活中首先把自己放低,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自然地对他人发出敬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波”,一个人对他人的爱和恨,即使没有表露在言行和表情上,对方的深层次意识也会有所察觉的。
所以我们说,敬意,也是一种能量。真心地尊敬,不但可以避免和化解可能的矛盾,而且会使内心平静,不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可以说,学会尊重,是一切成功的根本前提!
没有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就缺乏最起码的生存能力,他会处处别扭,容易碰壁,容易走入歧途,容易出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疾病!那么,如何孕育和掌握这种能力?
关键,还是在教育!这包括,家庭教育、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重点体现在学校教育!
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同学,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所不能及的优势和才华。作为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都有着优秀和天才的因子,之所以有的人落后,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使他成才的触点!明确学生之所以处于被教育者的位置,是因为“闻道有先后”,而并非自己比他们高明,所以,也应该树立尊重意识。
如此,师生双方,才能都洋溢在诚挚的敬意里;如此,国民素质,就会达到更加令我们欣慰的高度!
在切实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为孩子补上这一课,那么,民族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