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这些本土厂商像在客场,国外厂商反倒像在主场!”华视奇半导体公司副总经理罗晋所言,初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深思之下不无道理。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喜欢洋品牌而怀疑国产品牌,这就像在 ...-
“在中国,我们这些本土厂商像在客场,国外厂商反倒像在主场!”华视奇半导体公司副总经理罗晋所言,初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深思之下不无道理。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喜欢洋品牌而怀疑国产品牌,这就像在巨大的赛场上,虽然满场都是中国观众,但他们却在为美国队喝彩,对中国队的表现嗤之以鼻。
4月8日那天发生的事即可支持罗晋的论点,那天华视奇宣布其VSP100媒体处理芯片系列的第一款样片已研制成功,其显著优点是可以支持实时解码,并可应付多种视频格式,这样多媒体播放时格式之间需要互相转码的困扰就可迎刃而解。但在发布会上,媒体的提问表现出了对VSP100的不信任:它真能兑现承诺的性能吗?能否顺利量产?在没有牺牲其他功能的情况下,一家中国的小芯片设计企业,怎么可能设计出如此超前的产品……
有过如此经历的并不只是华视奇一家。2003年2月,当中星微成为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故事的主角时,其在中国还是默默无闻,直至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即使那时,中星微也在接受着来自中国人自己的质疑。
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本土IC设计企业而言,要想成功,就必须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赖,才能让自己的产品被系统厂商接受。虽然中国IC设计公司的数量和美国硅谷相同,但无论从各方面来看,两者间都不具备可比性,这是场似乎难以打赢的仗。
对于华视奇来说,VSP100的发布似乎是一道曙光。虽然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但毕竟拥有了可以冲锋陷阵的武器。与大名鼎鼎的中星微、展讯等中国本土企业相比,华视奇半导体确实是个小角色。
“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我们也应该把它做成一个跨国公司;即使大家都是芯片公司,我们之间也要合作,”作为一家小公司,为什么却有着大企业的胸怀?
电子世家——罗晋
2004年上半年,上海一家小酒店公寓里,罗晋带着两位工程师在做一个当时还在保密的项目。这是这家仅有10名员工的小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同时也是谁都没有做过的,因为他们是中芯国际90nm产品的第一个客户。来自技术、人事、信任、合作方方面的种种不和谐,仿佛商量好了似的,都涌了出来。窗外的天空也阴沉沉的,已经接连好几天的阴雨坏天气,让本来就摸不着头绪的人心情更加阴郁了。
与此同时,罗晋与中电华大电子设计公司的Z4合作项目,由于美国销售、美国行业投资和中国研发团队合作三方在收入(五十万)、投资(一百万)、退出(一千万)上远隔十万八千里的重大分歧,也搁浅了。而这是罗晋自认为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推向世界的独具入门和前景的实际计划。“当时搁浅,大概永远就搁浅了”,事隔4年,从罗晋的话语中似乎还能听出那种不甘。时机与实力相比,正是水高船去急,车陷马行迟。
其实这样的艰难对于罗晋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当他还只是个10岁的小男孩时,眼里看到的就是抄家和家人的四散流离,只剩下自己和70多岁仍要天天扫街、罚站请罪的外婆相依为命。罗的爷爷曾任北洋政府的北京电话局局长。父亲罗沛霖是中国第一批两院院士,抗战时期延安军队的最高技术人才和延安无线电厂创始人和总工程师,在文化革命的非常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倍受冲击。
15岁时罗晋便成为了北京塑料十厂的一名工人。在罗沛霖的传记《笑慰人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罗晋对外婆说:”爷爷是无线电的官,爸爸是无线电工程师,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做无线电方面的事,我现在当工人,还要自学,将来也搞无线电‘“。然而罗晋却对《电子工程世界》说,当时自己最好的设计就是做工人,如今的一切却是自然发生而非精心设计的结果。虽然在外人看来,罗晋生来就与电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已是车间主任的罗晋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貌不惊人的罗晋在那时毫不起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基本不怎么出现在学校里,他的同学倪伟新却因为是篮球明星而全校闻名,这样生活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当时并没有讲过几句话。
“我还在校外干很多别的事情,有书可读,有人可见,”罗晋没有明说自己当时在读什么书、见什么人、干什么事,但显然那时当很多人还只懂得读书时,他已开始了社会交际,这也许能解释如今他和文化界过从甚密,公司的招牌即是黄苗子手书。
1985年罗晋远赴父亲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而倪伟新则于1983年即进入微电子行业,开始了其让人艳羡的仕途,1989年他被首钢派往美国工作半年,虽然和罗晋同处一个城市,但彼此并不知道。次年倪回国,开始负责中国第一条6英寸CMOS芯片生产线(首钢与日本NEC合资)的筹备、建设、业务开拓和运营,2年后,倪已是位高权重的首钢电子公司副总兼微电子研究院院长,并担任首钢日电公司董事兼中方总裁。罗常常听到这位老同学的名字。
2003年的一天,罗晋忽然觉得无事可做。之前他在美国唐纳理研公司(Tanner Research)工作了十多年,尝试过这家公司三人创业以来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发明和成就(Neural Network, Analog Computation, DSP, MOS Imager, EDA, MEMS, MCM, Gate-array, Voice Recognition, Design Consul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留在美国的原因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于是他的双脚又重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新创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来源于中芯国际,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但这个小小的项目让其积累了许多特殊的经验,当然也养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