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是否可以像经济发展那样,规划、管理与生产?当今时代提出的这一尖锐命题,行进在文化强省建设征途中的湖北,正在给出肯定的回答。湖北省统计局 5月21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专报》披露: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到1.3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6万个,实现增加值36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7.4%,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统计门类,制定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并发布统计专报,这在我省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统计信息专报》的出现,深层含义不言而喻:文化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应当像经济发展的其他要素一样进行生产和分配,文化生产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要像经济资源一样进行开发,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正是从上述视角观察,我们欣喜地看到,湖北文化发展欣欣向荣,文化生产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出新。
文化生产能力,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目前,关注、分析和把握省情,奋力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成为湖北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省委书记罗清泉,在多种场合,提醒人们,放眼我国中部,湖北工业、农业、科技、交通、文化方面的比较优势,甚为明显。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湖北的文化软实力。省长李鸿忠履新湖北不久,即与他曾工作的深圳联系,让艺术水准居于全国前列的湖北京剧团,携精品剧目,前往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演出。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担任湖北省委书记期间,多次深入调研,明确提出,湖北的文化实力,居于全国第一方阵。
要激流勇进,再攀高峰。2007年下半年,新诞生的九届湖北省委联系湖北实际,反复研讨,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已成当今大势,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生产能力建设。为了找准努力方向,去冬今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省有关部门组织多个小组,调研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现状。结果表明,尽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在形成社会共识,然而,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从事文化生产的信心不足,观察文化生产的兴趣不大,衡量文化生产的标准不明的现象,影响了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健康推进。
个中原因,说来简单:依然把文化发展看作精神层面的东西,缺乏新形势下文化生产的新认识和新办法。来自现实的情况,摆放到省委常委会、省长办公会上,几番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实质,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虚功实做,探索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相结合之路。于是,构成文化生产能力的人才、生产方式、产业发展等诸要素,明晰地浮现出来,迅即成为湖北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主攻方向。此前几年间,我省曾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直指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障碍——传统体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只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待遇,文化生产者只能活在文化生产、艺术创造上,不能很好地活在现实生活中。不时出现的“人才东南飞”的切肤之痛,一直被湖北视作持续进行人才制度改革的动力。现在,目标更明确了,方式更市场化了。“终身艺术成就奖”、“文化拔尖人才库”、“获奖人物和作品奖励制”、“一线演出津贴”,等等,一系列鼓励文化人才成才、冒尖、出精品的政策和措施,在省直文化战线,在相关文化企业,实行开来。
近日,在我国一些文化发展主要区域工作的艺术人才,纷纷致函湖北省文化厅,要求前来武汉发展。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高兴地说:“打破人才方面的陈规陋习,用更加灵活的方式留住人才、引来人才、培养人才,我们面前天广地阔。”现在,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可以面向全国,以招标、特邀、项目组合、合同约定等形式,对产品生产进行规划、组合、包装和优化,促进形成先进、强势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荆门花鼓剧团走市场化的路子,网络国内各类剧目生产优秀人才,成功打造获八艺节“文华奖”的优秀剧目《十二月等郎》。他们的经验,被推向全省,为一些意欲寻求艺术生产突破的院团仿效,为一些正在谋划产业新突破的文化企业仿效。目前,我省有关部门,瞄准影视剧制作,正在筹划面向全国,优化生产方式,以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的模式,实现新的突破。近年间,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科教大省、报刊大省、出版大省、文学大省、戏剧大省的地位,日渐巩固。审视国内兄弟省市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北看到了紧迫与挑战,意识到自己不进则退、慢进就会落后。
湖北提出,文化生产能力建设之于全省主要文化企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现实需要与有效供给之间相适应的优秀产品的能力。“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江作苏介绍,“集团所属五报,今年先后进行了改版,努力生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优秀新闻作品,正在赢得不断提高导向艺术和发行量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双重效应。”
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相类似,长江出版集团、广电总台、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主干文化企业,秣马厉兵,意气风发,进一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生产机制,遵循文化产品生产择优、竞争、创新等新的时代元素,加快聚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文化生产能力,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能力
去年11月,八艺节圆满结束之际,湖北省委、省政府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罗清泉、李鸿忠、张昌尔、李明波、李春明等多位省委、省政府领导成员出席。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汇报相关情况时谈到,备战八艺节,湖北积极推进剧目创作股份制和演出经营权拍卖等市场化运作,以剧目股份制形式,创作了《家住长江边》,公开拍卖《大三峡》、《大别山人》、《家住长江边》等剧目的演出经营权,为推进精品走向市场,培育演出中介组织,形成开拓市场的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省领导带头鼓掌。顿时,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罗清泉、李鸿忠在多个场合郑重提出,要牢记承办中国八艺节带给湖北关于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启示:当今时代,呼唤着文化和产业资本的结合;文化的生产能力,可以按照经济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得到发展。高屋建瓴,春风化雨。文化生产必须重管理,讲效益,重回报,开始形成湖北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主潮。目前,湖北卫视经反复酝酿,跨出关键一步:面向全国征集栏目创新方案,采用社会制作公司的新节目,率先将可经营性节目全部推向社会。以内容生产为特征的电视产品生产,纳入市场竞争之中,这一创新之举,引发全省电视行业高度关注。这就意味着,适者生存,对于电视产品生产者和营销者来说,共同目标是双赢,发展目标是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
省直文艺院团,近年间打破艺术生产禁锢,尝试买断经营式股份制,允许社会力量出资整体买断某一剧目演出经营权;尝试经营合作式股份制,由院团和社会力量联合出资、联合推出、共同打造文艺项目;尝试院团内部股份制,由剧团内部职工自筹资金,启动剧目生产,演出取得收益后按股分红。这些尝试,有出资者的产出期待和约束,有演出市场和观众的直接检验,剧目生产、演出管理境况为之一变,收获的是效益可观。
“虽然只是初步探索,但难能可贵。”余笑予、朱世慧等我省艺术界领军人物认为,“艺术产品生产,要讲投入产出,要从管理环节节约成本,要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没有经济生产的方式和手段,显然行不通。”
更为可喜的是,我省文化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开始寻求结合,形成着新的文化生产能力。湖北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推动各地在招商引资中,引进、实施文化项目;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整合优良文化资源,吸纳社会资本,兴办大批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发展迈向开放、科学的新境。在武汉,以加快推进“1+8”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正在着力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动漫、书画等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市场,发展文化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构建以武汉为物流中心、辐射中部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市场体系,催生新的文化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武汉开始着手建设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制定和发布武汉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武汉的目标很明确:打开城门,互通有无,在更宽广的领域内,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能力,科学开发、利用优势文化生产资源,获取更为可观的效益。在宜昌,文化生产能力建设,打上了鲜明的市场经济烙印。这里地处三峡,为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土家族、汉族等多民族融合,区域文化特色鲜明。宜昌加快文化产业园规划与建设,瞄准特色文化产业群,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宜昌有一个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及经济发展的融合,建设宜昌中国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宜昌市创意经济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有没有文化生产能力,取决于是否立足市场竞争,打特色牌、优势牌,能否形成文化发展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毫不隐瞒自己的追求。业已开启的资本、产业进入文化领域的大门,正在将湖北文化生产不可逆转地带入讲究社会、经济效益的崭新轨道。“轨道”正前方,文化与经济精彩交融,湖北文化生产能力快速跃向一个新高度。
文化生产能力,是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能力
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如惊涛拍岸,广泛、深远地影响着正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湖北。今天的湖北,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大踏步地走入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文化产品的内容呈海量形态日趋丰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走向融合,文化传播时空界限几近于无,文化传播模式日益多点互动,引发人们对文化自身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深长思之。
湖北意识到,建设文化生产能力,有了一个急迫且不能回避的挑战性内容: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能力,文化传播速度和方式日益变化的能力。网络是高新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早在五年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即未雨绸缪,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荆楚网,引领荆楚网担当“湖北重要外宣平台”和“湖北第四主流媒体”的角色。荆楚网不负众望,不断探索网络传播规律,突出信息资讯传播重点,寻求差异化竞争路径,在重大活动、重要新闻、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成为新闻发布的重要首选媒体之一。在向社会生产、提供新闻产品的同时,荆楚网不断拓宽关联产品生产领域,先后获得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全省性连锁网吧经营资质、广告经营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综合评估,成为中国首批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之一。
荆楚网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从虚拟中走向明朗,显示着我省文化生产能力建设出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领域。目前,依据国家的要求,荆楚网正在奋发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开展手机报、电影风向标、上网工程、数字湖北等七项网络文化建设。正因为期许之深、关爱之切,荆楚网在向同类媒体一流水平冲刺时遇到的挑战,引起了我省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随形。谁占有以先进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网络产业,谁立于网络产业产品生产的前沿,谁就占领了未来文化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正因为如此,湖北在产业政策、审批准入、财政支持等方方面面,大力鼓励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网络门户网站。
今天,政府主导、面向社会的全省各地网站,构成了一个信息及时覆盖、权威覆盖、有效覆盖的空中庞大网络,有效提供着政务公开、政策服务、法律援助、娱乐文化、广告咨询、物资销售等各类网络产品,展示着不断扩大范围、提高质量、完善服务,获取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美好前景。网络发展,拓展了湖北文化生产能力建设的视野。借助高新科技发展,湖北积极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生产力。动漫产业,得到扶持与重视,得以迅速成长。目前,中国光谷投资3000万元,与华中师大、武汉大学等高校联手,建成国内设备最先进的动漫产业聚集平台之一。江通动画、数字媒体、古南都数码、世纪长青动画等企业,探索在动画制作发行领域;拇指通科技、卓艺时代软件、金迪科技等企业,进军在动漫产品研发、原创、制作的天地。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高看一眼、先行一步的湖北,适应、驾驭这一新生产业的生产能力正在形成。文化荆楚,希望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