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风》的散文随笔,是邓咏近年写作的新收获,锲而不舍笔耕的结果。多年的呕心沥血浓墨重彩的积累,给邓咏悟出了不少写散文的真知灼见。如他强调散文“不要远离人间烟火”,写“有一点思想和正气”的生活,尤其散文要“关注民生,品尝甘苦,同情弱势,多些忧患,倡导文明,向往光明,撒播温暖”。同时又如他指出散文要表现真,“露心志,讲真话,抒真情”。关于表现方法,他觉得“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微观描写,要有真实的景、物、人、情,叙事细节化,语言情感化、个性化、文化化和美化”。而在驾驭散文语言方面,他则认为一要“简洁流畅”,二要“富于情韵”,三要“铺排镂刻”,四要“整散结合”,等等。实践出真知,应该说,《榕风》是努力实践并显示了邓咏的这种写作理念,形象生动展示出他近年这些具有自己个性的散文艺术生态。
敢于直面“自然、社会、人生”,也敢于“刚肠疾恶,轻肆直言”,是《榕风》的一大特色。邓咏一再表明,由于闯荡了大半生,“阅历、感受、见识、胸怀、性格”使然,让他“木质已坚,竹节已硬,很难委曲自我以顺水推舟、柳絮摆风、媚俗卖笑”了,所以但凡“历史尘烟,人生甘苦,针砭时弊,歌颂新潮”,想说的,该是“随心所欲”以“倾吐干净”为快。他觉得“心中有话都不能说,不敢说,不善说,日子不是过得很寒碜了么”?并感到 “敢于议论,就是一重责任”。这里的责任所指,我以为自然包括他疾呼散文要“倡导文明,向往光明,撒播温暖”那种文化恪守。可见这种直言不讳,秉笔直书,充分体现出《榕风》的散文随笔无不渗透了作者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他的价值判断,他的人格信息,从而凝聚成邓咏他自己散文的一种美学品格。《榕风》另一个特色是深蕴着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许多年前,有人曾担心当代散文永远是“一副随叫随到的侍者姿态”,不敢承担“批评人生、矫正世风、提高境界的使命”。时至今日,在艺术多元结构的框架下,当代散文对人类困境的思考,对人类如何才能摆脱种种苦难、灾祸等生存状态的注视与关怀,作家的焦虑感与忧伤感已渐次增多了起来。在这里,邓咏心随社会主流意识,以作家兼教育家的眼光来观照社会、人生、自然,开展他的散文审美空间,既热情又冷峻,既赞赏又挑剔,歌颂同时又有谴责与批判。所以,《榕风》中彰善扬善者有之,愤世嫉俗挥斥弊端者有之,哀叹人性的缺失和自然环境被破坏被践踏被污染者有之。甜甜蜜蜜,辛辛辣辣,说得痛快,写得直率,无不让人振聋发聩,顿开茅塞。《榕风》第三个特色是它丰富、有趣的知识性。邓咏好学,可谓铁砚磨穿,闻广识远,各种掌故、逸事,下笔生风,因而他的散文由于这些沉积文化的复活而多彩,读者的心灵也因为这些文化而浪动潮涌,收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美的熏陶。
不过,凡事要讲分寸。如果知识运用不当,感性、诗化色彩被弱化,字里行间,枯燥无味势必浮泛起来。
树多林密,草多花繁。唱歌也有民族、美声、流行、原生态唱法,更何况不拘形式、表现方法多样的散文呢!传统的叙述和抒情的,至近年出现时尚如“时事化”的所谓新媒体散文的,你有话便说,你有感便铺纸挥毫,不必左顾右盼。但是,任何写作都有规律可循,都有合理构建的艺术手法。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找打造适合自己最容易将自己的心掏出又在下笔时最能得心应手酣畅淋漓的那种抒写形式。当然,作品质量的深浅,含金量的厚薄,关系到散文的人文环境,不能不思量再三。对于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和精神底蕴的,我想应尽力去追求;而对于那些所谓创新却幽冥晦暗和神秘枯涩的,我想应当拒绝,弃之路边。散文创新,是个热门话题。也是散文作家所应要孜孜追求的。但最好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为各人的思想、学养、阅历甚至地域生活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评价以及对艺术表达方式的追求亦不尽相同的。你迅跑在你的阳关道,我慢慢走我的独木桥吧。重要的还是坚守自己的文人立场,不悔自己的艺术选择。泱泱世界,百川归海,最后得看公众的判断,社会的是否认可。
邓咏君和我,同校同系不同窗,我毕业离校时,他新生入学,恰好背向摖肩而过。跨入社会谋生后,又各往东西,职业也不一样。感谢散文,它把我们团结起来了,几十年的情谊,让北部湾的煦风边城的熹阳,温暖得不谓不盈热了。所以他每一个集子的出版,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去年冬初,他又将近年的新作结集成《榕风》一本,并嘱咐我为它作序,由于家事太忙,断断续续细读,竟延宕了些时日,实在抱歉得很。关于《榕风》,邓咏自己该说的都说了,我亦深有同感,故不想再说三道四,只是将一些读后感记录下来,以飨读者阅读时参考罢了,我想邓咏君不会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