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考研政治讲义:马哲第一章答疑解惑

--------------------------------------------------------------------------------
点击次数:4295  发布时间:2008-5-27 10:21:2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4)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这是两者相区别之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什么?

(1)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这种观点具有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4)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其产生根源有:

(1)历史根源: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就比较容易相信精神的力量,或者说从内心希望精神是第一性的。

(2)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剥削阶级)的需要,他们需要用这种思想去控制人民的思想,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以达到统治的目的。所以剥削阶级会用此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

(3)认识根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什么是唯意志论?

又称“唯意志主义”。片面地夸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的哲学学说。

唯意志论作为一种哲学倾向,在中世纪哲学家邓斯·司各脱那里就已经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是在近代才形成的。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尼采。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即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他把这种意志说成是世界的基础、本源,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把论证社会的“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以致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建立了“权力意志论”。唯意志论在德国影响最大,在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也有流行。由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唯意志论在理论形式上也存在某些差异,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把情感意志的性质加以歪曲,将其作用无限夸大,根本否认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主张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决定力量。它公开站在反对唯物主义、反对进步的方面,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具有直觉主义特征的唯心主义哲学。作为有重大思想影响的哲学流派,它是随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出现的,被资产阶级当作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思想工具之一,也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 信息源自: 万学海文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