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体育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多年来大胆进行教学实践,采取了些有效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因时而异,培养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在不同的年龄,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这与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心理诸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如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好奇心,而且觉得很好“玩”,此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早过细地“条条框框化”,很可能导致他们童年的体育生活变得无滋无味。因此,要诱导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促进正常生长发育。从小学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对体育学习会有一定的变化,很多人会对体育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学体育课学习的侧重点则在于发展身体素质,掌握知识技术。因此,发挥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多开展一些小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体育竞赛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玩耍”,不知不觉地使认识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
二、精心教学,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方法要新颖多变。在准备部分的安排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竞赛法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往往不会感到枯燥,活动起来积极性自然就提高。课堂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课堂上就会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外锻炼,发展兴趣。中小学生是学知识,长身体的特殊阶段,每个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有些学生往往把课外活动的时间利用起来,埋头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忽视了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为此,学校的领导、体育老师、班主任等都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把学生课外活动体育锻炼放在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学校、班级、团队等可分别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如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周、体育节、体育表演、校际体育比赛、班际体育友谊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强烈的体育氛围。课外活动内容可多种多样,如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拔河比赛、合作跑、象棋比赛、花样跳绳等等,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个个得到熏陶感染,发展锻炼身体的兴趣,使全体学生既增加体质,又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