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在即,正当经历九年“寒窗”的初三年级学生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时,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中学初三毕业班的多名学生,却成了班主任老师的“劝退”对象, 而劝退的原因并非这些学生违反了哪条校规校纪,只是最近摸底考试“成绩靠后”。在老师三番五次的“劝说”下,如今该校20余名学生或退学在家,或转至其他学校,剩下在劝退之列却坚持不走的学生每天都要遭遇老师的“冷脸”。(《法制日报》5月11日)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学校要劝退这些所谓的差生的原因----无非是提高升学率。正如当地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了解内情的人士称:“升学率与学校的名气及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等紧密相连,而这些最终都与学校教师的收入紧密挂钩。说到底,是在学校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这双‘看不见’的巨手的双重推动下,将成绩较差的学生‘推出了’中考考场。”
这让我们再次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教育首要之义是让人得到全面的素质提高,让人能在充分发挥其特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之下,高考成为了指挥棒,教育成为了考试,成为了试卷上的分数,最后在教师眼中又变为了升学率。于是,便有了学校与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便不择手段将那些所谓的“差生”劝退的做法,在石家庄市这起事件中,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为人身心提供全面发展的本质,让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
但是,应试教育我们抨击了很久,“素质教育”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我们在没有摸索出更好的替代办法之下,我们也许不得不依赖于应试教育。然而,应试教育并不必然会导致劝退“差生”事件,我们更应当批判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沦丧。教育的另外一个精神就在于公平,以公平与公正来对待每一位学子,即使在应试教育之下,也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公平地为每一位学生提高受教育的机会,何况初中教育还是义务教育。石家庄市第22中学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自我标榜“使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统一,让人人都得到发展”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却如此公然践踏教育公平,是为对教育精神的沉重的打击。
劝退“差生”事件对于教育精神最为沉重的打击,就是根本颠覆了教育的诚信理念。教师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以知识,更重要是要言传身教,传授做人处世的道理,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诚如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学校和教师为了“创造”一个高升学率的名次,为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面前更有面子、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不惜以劝退“差生”的方式来提高所谓的“升学率”,这种欺世盗名的做法不仅损害了那些所谓“差生”的合法权利,也给所有的留下来的能升入高校的学生以一种示范,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如此,我们的学校能培养出表里如一的栋梁之才。
所以,对于劝退“差生”事件,不仅是要查处这些违法违纪的学校和教师的,要重要的是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精神的沦丧;不仅反思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精神带来的巨大戕害,更要反思教育行政化、教育市场化等等体制给教育精神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