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蔡元培的资历担纲北大,从政治上来讲是失意的。不过以我看来,投身教育比跻身政界反倒是更加符合蔡先生的才情,而有了政治资历垫底,让蔡先生在北大的一系列措施得以顺利进行(许多研究者都发现,蔡元培在北大所从事的改革,其动作幅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且大都“一步到位”),而也正因为蔡元培的政治威望,使得北大这所大学与当时中国政局息息相关。谈论教育家蔡元培,不谈及他政治家的身份,其塑造北大、改造教育看起来就像是无源之水般的奇迹。在政治家身份的基础上来谈论蔡元培,便会明白,牛刀杀鸡,比水到渠成还要来得简单。
1917年初的一天,蔡元培以质朴的姿态走进了北京大学,向在排列在校门口迎接他的校工们脱帽致礼。也是从那一天起,他给中国大学定了一个恒久的调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个资深的革命党要员深深懂得教育独立的重要:“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不过,若没有蔡元培那样的政治资历,大概没有哪个校长敢如此放言。
如蔡元培一般才情的或许不乏其人,如蔡元培一样具有政治资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二者能够如此在一个人身上完美结合,蔡元培一人而已。
当今大学问题重重,时贤总冀希望于当今的大学校长学习蔡元培,在笔者看来难以做到。难就难在蔡元培学不了也不能学。也不能说现在的大学校长都没有为中国现代学术开拓的努力,但有些校长是有心无力的。
今年适逢北大110周年和蔡先生诞辰140周年,我们不能再沾沾自喜地以出过蔡先生为荣,也不必痛心疾首地号召现在的大学校长一致向蔡先生学习。在民国初年那个一切制度正在蹒跚起步的年代,蔡先生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政治资历改造和奠定了今日的北大,其他的大学校长也并非对蔡先生亦步亦趋,但是他们都知道用心体会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当时大学风格面貌各异,但是校长们的理念则息息相关。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学面貌千篇一律,校长们各有想法却无教育理念(于光远先生就认为1949年之后的教育不是教育思想出了错,而是没有教育思想)。
蔡先生是教育官,这点与当下教育环境中的大学校长以及教育官员并无不同,不同的是蔡先生还是教育家,具有情怀的教育家。今天纪念蔡先生,不需要赞美,多一分了解和同情便足够了。而北大,则需要扪心自问:对于蔡先生奠定的北大的品格,我们现在还存留多少?毕竟,我们不能总是说,蔡先生时期的北大如何如何。总说我祖上如何如何荣光,那是没落户的子弟最喜欢干的事,抱着对北大的热爱之心,我不愿作如是想。
记者 陈远
如蔡元培一般才情的或许不乏其人,如蔡元培一样政治资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二者能在一人身上完美结合,蔡元培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