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卫星接收设备、计算机,把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课堂,打开了农村学生放眼世界的窗口。”这是诏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带来的变化的感受。
诏安县农村中小学有240所,在校学生7万多人,约占全县学生总数的80%。与城市相比,山区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延续着一根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城市差距大。
去年底,诏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县中小学的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实现校校通。
民资助力
秀篆镇注湖小学的师生们想不到,新学期用上了光盘播放器和卫星接收设备,拥有宽敞美丽的电脑室。
“感谢农远工程,感谢大家的帮助。”注湖小学王辉松老师激动地说。去年,注湖小学被县里列为“农远”项目实施校后,市地税局下派注湖村任第一书记的康水频多方奔走,从市里的单位争取了2万多元的扶助资金和13台电脑、2台电视机等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去年2月,诏安县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县,这项工程成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一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攻坚战拉开序幕。
“农远工程总投资1013万元,除了财政投入外,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县教育局电教站站长蒲建顺说。建设“农远”工程的消息传出,群众慷慨解囊,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捐款86万多元。
秀篆镇陈龙村村民王辉锦在广东做生意,春节回家时听说家乡小学要建多媒体教室,立即捐出一万元。他说:“家乡地处山区,孩子们能用上与城里一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很难得,为家乡教育出点力是应该的。”才10多天,该村外出经商务工乡亲捐出3万多元,使“农远”专用教室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不到一年时间,该县就建成49个光盘播放教学点、170个教育资源收视点、21间计算机教室。至此,一个卫星接收网络到乡镇中心小学、中学,互联网到村的“天网地网”教育信息共享网络体系开始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学。
优质资源进山村
多媒体教室的屏幕上,出现了感人的画面,孩子们耳边响起了优美的旋律,他们有的执笔沉思,有的落笔抒情——课堂展现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是近日上营中心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六年级学生在上这样的看图作文课。
“每次要上远程教育课,大家都特别高兴,早早就到多媒体教室外面等候。”下课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表达喜悦心情。
“以前上看图作文课就靠一张挂图,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说,学生还是不太明白,课堂抽象又枯燥。现在,我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和声音信息,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孩子们更热爱学习了。”已有9年教龄的沈淑琴老师说。
9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被派到东山和福州参加省里举办的远教应用培训,县内组织5次大型培训,280多名农村教师参加,他们返校后对本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措施让诏安农村中小学教师掀起学习“农远”新技术,争当学科带头人的热潮。
“感受到‘新式武器’带到的变化后,老师们争着在远程教育教室开课了!”上营中心小学校长郭俊生说。
“农远”突破了城乡之间的地域限制,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如今,全县最边远小学的师生也和城市一样,收听观看国家级优秀教师讲课,与外语专家练习口语……
据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县里依托“农远”网络,建成县级教育信息中心网,使诏安一中等重点中小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农村中小学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