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新华网报道,英全国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克拉丽莎·威廉斯说,英国政府应当向有子女的父母提供资金奖励,鼓励他们多与幼年子女相处,以避免出现父母过早将孩子送入教育机构的现象。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谈到“皮肤饥饿”:孤儿院的孩子得了怪病,目光呆滞,食欲不振,没兴趣到游艺室玩。院长请来了斯宾塞,斯宾塞决定从其他学校请些小女孩和这些孤儿一起玩耍。他们大声地笑、闹,把这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抚摸、拥抱,沉闷的孤儿院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孤儿“一个个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好转”。院长百思不得其解,斯宾塞告诉他:“这些孩子患的是‘皮肤饥饿’,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他们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关心。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
所以,看到上述新闻,笔者很是感慨,用金钱鼓励父母将更多时间分配给孩子,用经济奖赏为孩子购买“情感奶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有充足稳定的时间和心情尽情游戏、真诚沟通和耐心交流,这种和谐共振的相处能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给孩子带来最宝贵的成长营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吸纳了充足的“情感奶水”,会更有利于智能发展、快乐开发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心灵关怀、父爱母爱才是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对孩子的“情感哺乳”不自觉出现了断层,有的孩子2岁多就开始上幼儿园了,有的孩子长年被寄养在老师家中。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不得不承受“无奈的寂寞”,忍受“长久见不到父母”的精神苦痛。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人格和童年心境的栽培非常不利。有一个简单的例证,“留守孩子”的犯罪率正在逐年攀升。英国这项建议如果真的能得到贯彻实施的话,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肯定就能得到更多保障。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过,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已由政府埋单,如果将这种教育反哺进行延伸,这同样是可以推广的:政府为孩子不仅提供教育机会免费制,也将教育免费制度延伸到情商层面、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方面,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和“第一任老师”,这种深层次的政府教育责任的延伸,同样值得期待。而这对于破解“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一种不错的思路。
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但现在很多家庭就像课堂,知识化比重太大,过分注重琴棋书画这些技能,却忽视了人格教育包括体育。家庭教育出现了错位。”所以,我们不妨学学英国的做法,给孩子更多情感教育,这对于家庭教育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