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做好部属师大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2008年4月11日教育部师范司在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座谈会”。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主要负责同志与会,首都师大、南京师大、上海师大、山东师大、华南师大、江西师大、湖南师大、四川师大、西北师大的校长,以及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进一步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本版特选取部分专家学者及基础教育领域代表的发言予以刊登,并刊发6所试点院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专家观点】共同应对这个变革的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
今天,如何培养合格教师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命题。时代不同了,对“合格”的理解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无论是师范大学还是中小学校,都面临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当代所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与过去相比,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师范大学开始承接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些重大的示范性项目,如课程改革、“园丁工程”、素质教育实施研究,等等。而这与过去主要以实习、见习、附属学校为主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拓展。
第二个变化是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在这30年中,教师的学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与师范大学的推动密不可分。
第三个变化是师范大学加强了与基础教育的合作研究,并且形态非常丰富多样。今天,免费师范生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如此的重视,其意义不仅仅在“免费”两个字上,更表达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极端重视。在新时期,未来教师的培养关乎一代人的成长,关乎中国社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命运。而面对新的课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要培养“未来名师”,高校与普教必须加强合作。但到底应该是大学适应中学,还是中学适应大学?我认为,是我们要共同适应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教育。
今天谁在研究这个时代、在研究这个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谁才有资格来谈论明天的教育。大学与中学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只有在改革中,在携手合作中,去探究一条提升中国教育发展的路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发言权。
同时,我认为,无论是师范大学还是中小学,都要把研究的因素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走出原来的模式,形成新的模式,而这种研究应不仅仅是学科的研究。我认为,这其中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整个社会变化因素的研究。
二是对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的研究。过去我们常误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就是教育学科课程,这是我们长时间把学科教学和教育学科中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分成两段的思维产物,教师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培养一名教师的全部课程,而教育学科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加强教育学科课程的研究呢?那是因为,一所师范大学,如果它的教育学科是落后的,那它不可能培养出好的教师。同时,当前的教育学科,无论它的内容,还是承担这些学科的人本身,都需要有一个发展和改变,需要与中小学加强合作研究。如果我们不研究国内的教育问题、不研究国际的教育问题,那我们就难以承担起培养今天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师的责任。
三是对师范大学职能的研究。师范大学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职前教育,发展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了。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师范大学要承担起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要成为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大学和中小学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在研究过程中实现双赢。一般人认为实践者不喜欢理论,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用怎样的理论去与实践工作者对话?他们需要真心的研究者,而不是用以前的几大原则、规律去应付他们的人。教育研究者要有现实的、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进入研究过程,接近老师,与老师一道去研究。
现在教育学科的老师真正能够进入中小学,并能够跟老师平等对话,又能相互启发的并不多。因此如何关注中小学日常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何去研究这些问题,建设性地改变这些问题,这应成为当前教育学科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
此外,师范教育要关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教育。其实各个学科都有内在的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且整个社会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不确定性成为了进程中的主要因素。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的生活就是在不确定过程中,并通过他们的自主选择,逐步形成自己的生命轨迹。我认为,把握住自己、学会选择,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学生就是教育的资源,他们之间能够互相教育,他们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就是他们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我建议将来在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中,重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去创造教师教育中新教师成长的经验。
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教师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一支队伍的形成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我们同样不能要求师范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成为优秀教师,无论是合格教师还是优秀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对师范大学来说,培养这些学生成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不能丢,如果丢了,我们就对不起我们的学生和国家。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我们一定要注重眼前和长远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