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学生体验饥饿是为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须科学和人性

--------------------------------------------------------------------------------
点击次数:2835  发布时间:2008-4-28 10:17:05

  4月14日,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喝水充饥。当日,广西柳州市某中学组织师生开展“体验饥饿,学会珍惜,感谢父母,共享和谐”的教育活动,1600多名学生和老师一天不吃早餐和中餐,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黄孝邦 摄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感谢上苍,感谢大地,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一切给予过、帮助过我们的万物和生灵。在感恩中,我们会感到激动,感到珍惜,感到充实,感到幸福。

  学会感恩,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把一种概念化为一种情感,进而再变成一种行动的过程。近年来,感恩的话题被一再提出,是由于独生子女时代的主角们有些冷漠,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父母的关爱看成“本应如此”,教育者就不断地尝试着使用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于是,不少学校设计了不少有趣的活动,希望这样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一种活跃的“催化剂”作用。

  眼前这幅《学生体验饥饿,是为学会感恩》的图片就是一例。为了“学会珍惜,感谢父母,共享和谐”的良好主旨,学校采用了“体验饥饿”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当天,全校1600名初中生和老师都被要求不吃早餐和中餐,在一种特殊的感觉中体味“感恩”的崇高命题。看照片上这几位在课间饮水充饥的学生,那复杂的表情,是在思考这次教育的意义,还是饥肠辘辘肚饿难耐?抑或对这种教育形式有些不同的想法……外人实在难以准确判断。而“体验饥饿”的主题与几个学生的状态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从那大字高悬的标语,可以看出学校为组织这样一次活动,动了不少脑筋,费了很多力气。仔细想想,出发点虽好,饿两顿饭也不算什么,但是冷不丁地来这么一次“饿其体肤”,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吗?别人难免生疑。而且,这一天不是停了课干饿着,学生还要上课,教师还要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想象,会有一些师生感到身体不适,就会对工作和学习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有学生对这种教育产生一些反感。

  感恩是个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它的确需要体验,需要内化,需要升华。但是为学生设计的体验环节,一定应该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而不能是形式的、生硬的、牵强的、不考虑实际效果的。这里需要个“巧”:巧计、巧法、巧劲。我们听到过不少这方面好的、成功的教育实例,比如有学校开展“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做一次感恩作业”……都是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法和活动。不久前,记者在河南省焦作市看到,当地大多数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日记写得如火如荼,已坚持了两三年。从学生的教育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稚嫩的文字虽然看上去琐碎、简单、质朴,并无诗意,但其中有老师的辛苦,有爸爸的坚韧,有妈妈的能干,有奶奶的操劳……无一不是感恩的素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再结合家长记下的教育日记,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心中都会充溢感恩之情。据介绍,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教育出了不少成功的学生。这成功,不仅是学业的,更是为人的。

  也许,我们既往有些活动太过于表面化了,那是因为我们太急于求成了。殊不知感恩其实是一种极为自然地由内心产生出的真情实感。因而学会感恩,也应该用更自然更符合现实的情境和方式。

  说来说去,还是要说教育需要艺术,包括设计的艺术、实施的艺术。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