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喝水充饥。当日,广西柳州市某中学组织师生开展“体验饥饿,学会珍惜,感谢父母,共享和谐”的教育活动,1600多名学生和老师一天不吃早餐和中餐,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黄孝邦 摄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感谢上苍,感谢大地,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一切给予过、帮助过我们的万物和生灵。在感恩中,我们会感到激动,感到珍惜,感到充实,感到幸福。
学会感恩,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把一种概念化为一种情感,进而再变成一种行动的过程。近年来,感恩的话题被一再提出,是由于独生子女时代的主角们有些冷漠,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父母的关爱看成“本应如此”,教育者就不断地尝试着使用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于是,不少学校设计了不少有趣的活动,希望这样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一种活跃的“催化剂”作用。
眼前这幅《学生体验饥饿,是为学会感恩》的图片就是一例。为了“学会珍惜,感谢父母,共享和谐”的良好主旨,学校采用了“体验饥饿”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当天,全校1600名初中生和老师都被要求不吃早餐和中餐,在一种特殊的感觉中体味“感恩”的崇高命题。看照片上这几位在课间饮水充饥的学生,那复杂的表情,是在思考这次教育的意义,还是饥肠辘辘肚饿难耐?抑或对这种教育形式有些不同的想法……外人实在难以准确判断。而“体验饥饿”的主题与几个学生的状态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从那大字高悬的标语,可以看出学校为组织这样一次活动,动了不少脑筋,费了很多力气。仔细想想,出发点虽好,饿两顿饭也不算什么,但是冷不丁地来这么一次“饿其体肤”,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吗?别人难免生疑。而且,这一天不是停了课干饿着,学生还要上课,教师还要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想象,会有一些师生感到身体不适,就会对工作和学习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有学生对这种教育产生一些反感。
感恩是个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它的确需要体验,需要内化,需要升华。但是为学生设计的体验环节,一定应该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而不能是形式的、生硬的、牵强的、不考虑实际效果的。这里需要个“巧”:巧计、巧法、巧劲。我们听到过不少这方面好的、成功的教育实例,比如有学校开展“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做一次感恩作业”……都是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法和活动。不久前,记者在河南省焦作市看到,当地大多数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日记写得如火如荼,已坚持了两三年。从学生的教育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稚嫩的文字虽然看上去琐碎、简单、质朴,并无诗意,但其中有老师的辛苦,有爸爸的坚韧,有妈妈的能干,有奶奶的操劳……无一不是感恩的素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再结合家长记下的教育日记,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心中都会充溢感恩之情。据介绍,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教育出了不少成功的学生。这成功,不仅是学业的,更是为人的。
也许,我们既往有些活动太过于表面化了,那是因为我们太急于求成了。殊不知感恩其实是一种极为自然地由内心产生出的真情实感。因而学会感恩,也应该用更自然更符合现实的情境和方式。
说来说去,还是要说教育需要艺术,包括设计的艺术、实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