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流动儿童教育何去何从?

--------------------------------------------------------------------------------
点击次数:3692  发布时间:2008-4-23 9:57:11

 我国大约有1.5亿农民工,约有近600万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但由于政策、社会等原因,这些孩子的教育长期陷入两难困境——

  
“妈妈,我努力读书是给您最好的礼物”焦方凤摄


  
教室虽然简陋,但流动儿童们对知识依然充满渴望。焦方凤摄


  “记得第一次去打工子弟学校,我迷路了,别人给我指路说:见到一个垃圾堆往左拐,到另一个垃圾堆往左拐,再过两个垃圾堆往右拐,然后就到了。在联欢会上,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在简陋的校舍里给我唱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没有钢琴、风琴伴奏,也没有音乐老师指挥,孩子们唱得虽然走调,但很认真很用力。我心里一酸,眼泪刷的掉下来了……”说起这些10年前的往事,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谢丽华的声音依然止不住地颤抖。

  4月上旬,由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流动儿童教育研讨会上”,一个个类似的故事感动、震撼着与会者。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亿农民工,约有近600万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如何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流动儿童教育该向何处去?成为与会者备加关注的话题。打工子弟学校的“市场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趋势。据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另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6年暑假前,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计36万余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靠着低廉的收费、简单的入学手续、地处农民工聚集地等优势,打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然而,校舍、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使其成为有关部门取缔的对象。2006年8月,北京等城市专门发文,要求对未经批准自办的打工子弟学校予以分流、规范或取缔。

  对于城市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是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在经历多次“取缔风暴”之后,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依然呈攀升趋势。

  打工子弟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市场的需求”。日前,谢丽华与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同事们,针对北京六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00名学生和68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打工子弟学校”,受调查的家庭中有79.7%是夫妻双方在外地打工,67.2%因家中无人照顾和43.3%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城市受教育。

  谢丽华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但问起如果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父母将如何安置孩子时,超过50%的人表示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为何家长放弃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呢?为什么不选公立学校?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67.7%的人因“公办学校不招收外地进京人员子女”和“孩子在公办学校受歧视”而被迫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答案似乎与国家政策不一致,却是真实情况。”“打工妹之家”干事焦方凤长期负责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据她了解,公立学校限于校舍面积、教师数量等问题,首先要保证本地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于是设立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数量,如“入学资格考试”中语文、数学要达到90分以上,家长要出具“五证”——户口本、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以及成为潜规则的“赞助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些社会成本,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便成为一种奢望。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针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解决了长期以来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谁负责的问题。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再次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但提及的“儿童就近入学”依然指的是户籍所在地的就近入学。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根源是受户籍制度的影响,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流入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韩嘉玲研究员介绍,我国的户籍制度联系着一定的社会福利与权益,包括教育资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即在城市由区财政负责,农村则由县、乡财政负担。按照这种教育经费的支出模式,地方财政多以户籍统计适龄儿童的人数,以此配置教育资源。当流动儿童离开了户口所在地区后,由于没有流入地户口,无法纳入流入地财政的统筹拨款和教育资源,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义务,流入地学校则缺乏承受这部分生源的能力。

  因此,非户籍的适龄儿童如需在流入地接受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就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而这笔费用对于在异地务工、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如同“天价”。“难怪他们会将‘价格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作为首选。”韩嘉玲说。“教育券”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长期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有关专家建议,建立健全财政拨款制度,合理分担公共教育经费。一种解决办法是以统一的人口统计和学籍管理系统为基础,由中央根据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一部分资金统一规划,向流入地政府拨付补助经费。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向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

  日前,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提出建议,设置国家义务教育券,即建立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资料库,为每一位学生设立唯一编码和独立账号;适龄青少年到户籍所在地向政府申领教育券(卡);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按额度标准和分担比例在规定时间内将资金拨付到位,由地方政府负责按额度将资金打入学生教育券(卡)账户,只能由地方财政部门按一定程序从银行支取;学生持券(卡)入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校将收取的国家义务教育券上交到相应部门验审后,由财政部门统一从银行支取拨付到学校……

  “‘教育券’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经费与学生个体结为一体,使培养经费随学生的流动而流动,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享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保障学生信息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但推行要慎重,有可能造成现有公立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李岩老师认为,在目前教育制度尚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对于打工子弟学校不能简单采取取缔的态度,指导、监督、提供业务帮助才是上策。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了义务教育,能否在异地参加高考呢?参加高考之后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怎么解决呢?如何消除他们被‘边缘化’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行系统性、制度性的规划和建设。”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沈原教授说。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