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
点击次数:3764 发布时间:2008-4-22 10:38:47
重庆大学坚持从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保障入手,积极构建“教育—咨询—干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重庆大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是开展面上教育。建立《心灵憩园》网页,刊载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影院”,定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心理咨询中心每月出版发行量为5000份的报纸《心晨》,定期编印发行量为3000份的《“知心”小手册》,向学生免费发放。二是拓展课堂教育。重庆大学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健康》、《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等选修课,组织“心声与人生”系列讲座,受到学生欢迎,每年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超过4000人。三是加强主题活动教育。从2004年开始,每年针对一个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公开咨询、团队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谈心等活动,就“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适”、“女大学生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成长的意识。 二、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重庆大学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一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重庆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于1992年,坚持每天安排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心值班,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二是针对部分学生不愿向校内老师咨询的问题。重庆大学邀请重庆市医学卫生中心、重庆市周炬人格咨询所等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专家,每周六开展特色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跟踪咨询服务工作。每年坚持使用教育部的四套量表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对筛查出来的心理上可能存在障碍的学生,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面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反馈到学生所在院系,要求予以重点关注,做好跟踪咨询服务工作。 三、建立校院班三级危机干预机制,预防恶性事件发生 重庆大学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不同程度,建立起三级危机干预机制,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第一级为校级监护干预。主要由校学生工作部、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医生构成,负责全校学生心理普测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来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并对是否转送专门医院治疗提出建议。第二级为院系监护干预。主要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和咨询,对较严重者及时转介到校医院和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对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制止其行为并向学校报告。第三级为班级监护干预。主要由校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和学生党员干部构成,其任务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异常苗头的同学,主动关心,及时反映。由不同角色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校院班三级监护干预机制,信息畅达,反映灵活,行动迅速,对防止恶性事件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切实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为把“教育—咨询—干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到实处,重庆大学坚持从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保障等方面采取保障措施,给予有力支持,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队伍建设方面, 重庆大学要求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专业化、专家化。两年来,选派了45名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参加教育部和重庆市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获职业资格证书。每年专门针对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考核合格者,聘为心理委员,积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在经费投入方面, 重庆大学每年按生均10元的标准划拨心理教育专项经费40万元,用于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软硬件设备的购置、教师咨询费用的发放、教师培训费用的支出等,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设施保障方面, 重庆大学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保障,按照心理咨询安全、温暖、放松的环境要求,分别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室、心理健康类报刊书籍阅览室等心理健康教育场所500余平方米,每年接待学生超过1000人次。
—— 信息源自: 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