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后勤支前保障要求以较低的成本、快捷的速度,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将足够的军事物资运输到战场。积极应对这一要求,是当前物资动员保障工作应研究的重点。
完善体系,实现军地联合保障。建立从市场到战场的直达保障链,形成“从工厂直达战场”的保障模式。这一保障模式能避免因中间环节过多而影响动员速度,更加快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保障效益。一是要强化平战结合的联系协调制度,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专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遇有应急行动随时联系协调,落实上级指示,完成后勤动员支前保障任务。二是要确保军地联合保障指挥顺畅,按照“立足现有、功能兼容、确保安全”的原则,组织对后勤指挥有关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局域网、数据库、监控可视、交换终端等系统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指挥平台,给军地相关系统预留接口,实现指挥控制、通信联络、信息处理等系统建设达到无缝链接,真正实现部队需要什么,地方就动员什么。三是要完善科学的战备物资储备,按照“布局合理、方式灵活、依法储备”的原则,建立军地一体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
整合资源,实现模块式保障。实现动员保障要素的实时重组和综合集成,采取军地结合的“抽组动员”模式。军地结合的“抽组动员”模式,是指在动员过程中由相应级别的军队动员机制要素,统一从不同的部门或领域适量调用相应资源的动员模式。运用“抽组动员”模式,必须打破传统动员机制领域自成体系的状态。在一体化联合作战背景下,各作战力量高度集成化,作战要素实时灵活重组,决定了军事需求具有综合性、选择性的特点,决定了国防动员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主选择和资源整合。为此,只有通过横向融合实现动员计划权、项目审批权、资源分配权和信息管理权的集中统一,才能实现主动式的一体化综合动员保障。
拓宽渠道,实施商业式保障。构建军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全维、多能的动员保障必须依赖科学的资源管理方法和投送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推动着动员保障模式的变革。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现代物流服务公司,比原来同等规模的战争少用了90%的集装箱。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大型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发展迅速,为构建军民一体的物流体系提供了基础。一要赋予物流业军事动员功能。优先选取一批信誉好、设施设备一流的地方物流企业,把其建设成军民一体化物流体系,确保战时快速动员需要。二要打造军地一体的物流、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实施直供保障,减少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周转迂回和途径损失。打破传统通专分供的指挥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物流关系。三要围绕主要作战方向提升战略投送能力。要充分利用社会陆、海、空商业物流资源,着力发展军民通用的战备投送装备和工具,有效提高快速反应和投送能力。如采取供应商直达供应,把物流服务委托给物资供应商,简化军队物资部门传统的储存、运输、分发等环节,由企业将物资直接送到军队用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