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为了落实《决定》精神,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本报特别推出专栏“构建学习型城市 首都教育在行动”,系列报道北京市一批典型学习型区县、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等组织,推介其示范性的新经验、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在首期推出对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的专访。
作为担负首都教育重任的教育行政部门,北京市教委将如何应对终身教育的新挑战,完成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任务?4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孙善学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学习之都”建设立足四要素
记者: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教育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孙善学: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我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设“学习之都”,这代表着北京市人民的目标和共识,其内涵非常丰富。
学习型城市有几个标志,那就是:教育事业最发达、学习资源最丰厚、学习氛围最浓厚、学习条件最优越、优势人才最集中——五个“最”。不难看出,教育是其中基础性的东西,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要担当起重要角色。
记者:那您认为应该怎样建设学习型城市呢?
孙善学:要实现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首先,建立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供面向所有人的所有阶段的教育,这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融通现行的教育体系,要实现各类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形成更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例如,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没有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免试进入中职,学习一年即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和相互参与,促进各类普通教育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其次,统筹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服务的能力,这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保障。除了文化馆、图书馆等传统学习资源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发挥广播、影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积极发展各类数字化远程教育,建立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第三,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城市的组织和细胞。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提到学习强调个人,以个人发展为目标;建设学习型组织既要实现组织目标,又要实现个人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最后,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推动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倡导良好的学风,建立稳定的队伍。
八大要点推进全新探索
记者:您能否为我们“划”一下当前工作的要点?
孙善学:我把当前工作简要归纳为八点:第一,建立学习型城市的领导小组和领导机制。第二,制订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的规划。第三,加强研究北京作为学习型城市的指导体系,以及各级各类的评估体系。第四,积极指导推进本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尤其党政机关应起示范作用。为此,北京将继续开展一批优秀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等组织的评选。
第五,加强培训,分层次举办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班。
第六,把落实人文奥运行动计划与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教育活动。第七,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将举办“市民大讲堂”,讲堂设在高校,节假日向市民开放,向他们介绍奥运知识、中国和北京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科技知识等。第八,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国内外交流活动。
我想说的一点是,虽然各区县、单位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但是国内外还没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成熟经验,所以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需要更多努力。
职业教育新功能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职业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孙善学:其实,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正在创新,它由传统的单纯学历教育,转变成学历教育加职业培训,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服务。这也是应对职业教育生源减少的一种出路。
现在,我们正在试点在职校开展成人学历职业教育,让成人在职校接受与其专业相关的学历教育,摸索“技能+基础”的学历教育模式。这样,满足劳动者提高学历需求的同时,也能改变以前成人教育学非所用的状况。
在“学历教育稳定,职业培训大力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将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学历教育向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最终,职业教育不再是为一次性教育就业服务,而是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