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怎样与训练转变接轨?南京军区某装甲师着眼训练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从革新保障机制、创新保障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起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需求的后勤配套保障体系,使部队整体保障能力实现新跨越。
“战场编组方式发生变化,后勤保障机制也应随之转变。”该师后勤部部长林雪亭说起一段往事。去年夏天,某团三营承担“复杂电磁环境下装甲合成营”的训练试点任务,他们为装甲营配置工兵、防化、导弹、步兵等多个兵种分队,提高了基本作战单元的联合战斗效能。可不久,他们发现由于物资存储方式仍按建制和兵种分类存储,难以适应新战斗编成需要。于是该团针对“合成营”特点,对物资人员重新编配抽组,按照新作战单元需要将物资器材进行一体化、模块化存贮,提高了后勤应急保障效益。
去年底,该师将“野战指挥控制系统”运用到联合训练中,由于指挥系统优化升级,训练中各作战单元配置更分散、作战地域更广阔。保障人员针对“多点作战”模式对后勤保障提出的新要求,改变将保障力量纵深配置、“集团保障”的传统方式,提出“独立作战独立保障”的新思路,组建了集供、修、运、救、防等专业于一体的应急保障营,建立起若干个保障群伴随保障,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益。
针对战斗编组形式发生的新变化,该师改变以往后勤保障中分层多级指挥的模式,直接对一线保障实体进行实时精确化指挥。部领导对记者说:“训练中指挥和作战方式变了,保障机制也要与其‘无缝连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障有力”。
皖北某训练基地,一辆辆战车快速驶入临时加油点,只见组合式野战油库车队启动油料补充辅助决策系统,车队未到前就已估算出每台装甲车辆的存油量,并自动生成油料补充方案,使加油时间比原来缩短一半。原来,该师对保障载体进行信息化改造,不仅加油车能自动采集数据,而且在作战单元作战时,能对弹药物资消耗数量进行预算分配,以便实时精确化保障。林雪亭部长说:“要实现保障力量的转变与跨越,就必须根据新需要,用新技术创新保障模式,打造坚强有力的新型保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