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发生争执,被舅舅训了几句,17岁的“留守少年”便在舅舅熟睡之时抡起铁锤狠狠地把他砸死。这起少年杀舅案件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由于父母长期在台州打工,17岁的阿邦(化名)一直与爷爷奶奶在贵州生活,是一名“留守少年”。
爷爷奶奶年纪大,与年少的阿邦缺乏交流,阿邦逐渐变得性格内向。
2007年春天,阿邦来到了台州,终于来到父母的身边生活。但是在4月的一天晚上,阿邦和舅舅睡在一起时,却因为睡前和舅舅争执了几句,就凶狠地拿起铁锤砸死舅舅。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无期徒刑。
前几天,因为工作的需要,笔者隔着铁窗与阿邦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随着话语的打开,以前的一幕幕情景,又在阿邦的脑海里浮现。阿邦的言语,引起了我们对“留守少年”现象深深的反思。
深夜疯狂
阿邦是贵州省纳雍县人,小小的个子。17岁的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多一点。和他交谈,话语也不多。
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杀死舅舅,这时,他的脸上显露出气愤的神色。“舅舅打我,骂我,我就打死了他。”
翻开案卷,里面记录了阿邦杀舅的整个过程。
在去年4月27日的晚上,已经在台州打工好几个月的阿邦来到了椒江区三甲镇的一个村庄,阿邦年仅31岁的舅舅在这儿收购废品。
阿邦在舅舅家吃饭。这时候,舅舅与阿邦发生了争执。舅舅责备阿邦不好好干活,希望他改掉懒散的毛病。阿邦不高兴了,就与舅舅争吵了起来。
舅舅毕竟是长辈,看到外甥言语不恭,就露出要打他的样子。阿邦看舅舅气势汹汹的模样,态度软了下来,不敢再吵。
晚上,看完电视以后,两人睡在一张床上。
辛苦了一天的舅舅呼呼大睡,阿邦却辗转反侧,一直在想着晚饭时和舅舅争吵的场面,越想越气愤。
到了次日凌晨3点多钟,阿邦感觉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就偷偷地爬起来,摸黑在舅舅的工具箱里,找出一把铁锤,凶狠地砸击舅舅的头部。
尚在睡梦中的舅舅遭受剧痛,猛地坐了起来。阿邦又一锤打到他的头上,把舅舅打倒在床,然后又猛砸了几锤,见其没有反应之后,就把被子扔到舅舅的身上。随后,阿邦拿走了舅舅的手机和600多元钱。
为了不被人发觉,他把铁锤扔在屋边的河中,然后找到一把锁,锁住了房门……
麻木不仁
按说未成年的阿邦,也不是那种作恶多端的暴徒。在平时,也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
锤杀自己的亲舅后,阿邦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从找手机、寻钱、锁门、扔铁锤,都没有表现出一丝惊慌失措的样子。阿邦回到自己在路桥的暂住处,将衣裤换掉,扔在河边,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随后,他找到了打工所在厂的老板,辞了工。
这时,阿邦想到自己杀了人,应该换个地方生活。
他拿着舅舅的600多元钱,到路桥汽车站买了一张去青岛的车票,准备前往大姑处。
一看车票的时间是第二天的12点钟,还得一段时间等候,阿邦就找了车站边的一家网吧,一头钻了进去。阿邦将自己的QQ号与舅舅的手机绑定,打打游戏,和女朋友聊聊天……
到了第二天中午,阿邦上了车,第三天凌晨3点钟到了青岛。阿邦先去一家澡堂洗了个澡,后又到车站边的网吧,上网到天亮。6点钟左右,阿邦买了一张车票,乘车找到了大姑,并对大姑说是来这边玩的。
直到案发,大姑才知道自己的侄子杀了人。
亲人断肠
由于舅舅一个人居住,他被阿邦杀死并锁在房内,一直没有被人发觉。
过了四五天,阿邦的父母来到椒江,没见到阿邦,就去舅舅家找。
看到门锁着,进不去。听隔壁的阿婆说好几天没见人了,阿邦父母感觉很奇怪。
他们找了一把起子,撬开了门,看到一个人睡在床上,掀开被子,竟然发现阿邦的舅舅惨死在床上。
两人大惊失色,阿邦的妈妈看着自己的弟弟满脸模糊的样子,心都碎了,呼天喊地。
到底是哪个人,下了如此狠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阿邦的父亲赶紧向110报了警。
警方接到报案,马上赶到现场,询问了阿邦父母现场的情况,又勘查了现场。
警方发现阿邦的舅舅没有挣扎的迹象,怀疑是熟人作的案。
调查舅舅平时和什么人在一起,阿邦的父母说自己的儿子曾经和舅舅一起住,后在路桥找了工作,就住在厂里。警方询问阿邦现在哪儿?但两人都摇头回答,不知儿子现在何处。
破案后,当警方告知阿邦的父母,是阿邦杀死了舅舅时,阿邦的父母说什么都难以相信。
阿邦的父亲说,阿邦和他舅舅平时关系挺好的,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杀死自己的亲舅舅。
直到阿邦被判刑后,这对为了儿子的未来而辛苦打工的夫妻,还是想不通,儿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案件反思
当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民工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涌向沿海地区,从而使“民工潮”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在“民工潮”这一现象中,出现了“留守儿童”或“留守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少年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阿邦杀舅案件,为我们剖析“留守少年”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
冲动、凶残、冷漠、自私都在阿邦身上有所表现。阿邦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缺乏感情上的依托和精神上的交流,行事冲动,杀人时的凶残,杀人后的冷漠和自私,不顾亲人的感受和后果,都让我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我们和他的交谈之中,阿邦对自己犯罪行为仍然没有多大悔恨,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归结于舅舅对他的责骂。从这一事件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政法、教育等有关部门,应该尽快重视对留守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并找到有效的预防犯罪的措施。
如何做好“留守少年”的教育,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让他有学上,就是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这些少年难以沟通,学习成绩又不好,便放弃或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
“留守少年”中出现的“阿邦”现象,给我们的社会与学校,给我们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课题。
首先,我们的社会还缺乏对“留守少年”这一现象以足够的关注,鲜有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对“留守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探讨,更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严重情况。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与“留守少年”有更多的接触,让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少年”走出自我封闭,回归社会大家庭。
我们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法,让“留守少年”和老师“结对子”,可以和同村、同校的同龄人“结对子”,甚至我们的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可以组织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开展“异城、异校”“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少年”有更多的人可以交流,让他们开放自己的胸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培养自己健康的道德观念。
我们还要减少网络上、社会上不文明的社会风气和不良的道德观念对“留守少年”的影响。我们应该发挥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成立专业的“留守少年”基金会,给“留守少年”一定的资助,让他们有机会逢年过节到父母的身边感受父母之爱。
其次,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少年”的心理教育,不仅仅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和以此来衡量老师的教学能力。
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
现在,过多地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是我们教育的误区之一,我们的学校应该对“留守少年”多开设心理教育课、法律法纪课、道德培养课。在学校、在教育部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增设心理咨询师。及时发现、及时排解 “留守少年”的心理障碍。 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少年”的业余生活,并在活动中使之加强与他人的思想交流。
再次,家长是“留守少年”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父母不要只顾着打工赚钱,而忘了自身的责任。
教育子女,使子女健康成长是“留守少年”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家长关心孩子的思想,倾听孩子的欢乐和烦恼,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剂。不管工作多忙、多苦、多累,都要抽出时间,打打电话、写写信;有能力的,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
愿所有的“留守少年”,在社会、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关怀下健康成长,愿“阿邦”现象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