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信息化 教师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技术和技能

--------------------------------------------------------------------------------
点击次数:14868  发布时间:2008-3-27 10:40:2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就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我们想象“坐地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当年伟人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今天变成了现实,“地球村”的概念变得真实可触。信息化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莘莘学子展示聪明才智提供了最宽广的舞台。网络信息的“知识海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促使师生尽情地在海洋中“遨游”。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给了我太多的梦想,它所具有的神奇足以让我作一生的追求。

  但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和培训实践,我觉得在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许多中小学看似轰轰烈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程,购来一大堆昂贵的信息器材,铺天盖地的学校上网,校园网,校校通,而此后,这项不下的投入却常常成为了一种美丽的摆设。

  问题主要出在有些学校重视了物质资源的投入建设,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教育信息化应以人为本: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就使得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

  要使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而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在全国多媒体网络系统应用现场会上指出,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随之而发生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传道、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教师的作用已被重新定位: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帮助,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网络的全球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接受优秀教师的教学和辅导,也可以在internet网上查阅世界各国的电子图书馆以及有关资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通常是跨越空间的。因而,在资讯的海洋里,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所知的学生知道,教师不知的学生也可能先知。教师应该承认师者会有不如学生的时候,进一步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做到新时期的教学相长。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

  每当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最先拥抱变革的是年轻人,成年人常常由于囿于传统模式的限制而落后。当电脑以其惊人的速度走进我们的学校、家庭之后,最先掌握电脑技术的是年轻的学生。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工作之余精力的有限,常常会在这全新的事物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但这种现象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能是暂时的。信息时代虽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独立自主,不过他们还需要教师对学习行为的有效约束、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学科的问题和系统设备的故障。多伦多约克大学欧斯顿教授认为:“我们必须确定,接触网络是有刺激效果的,这个举动是明智的。我们必须记住,并非单靠网络就能成功,有些事情必须由引导学生接触网络的教师来做。”

  使教师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大事。没有了教师的领航,让学生在资讯的世界里乱闯,不但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而且还是危险的。因而为了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马上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学习,掌握新兴的信息技术——比学生需要得更多。

  三.教师课程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祝智庭教授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