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闸北区推出新举措。由28名退休高级教师组成的“名师会诊团”,每天在各校进行课堂“会诊”,重点关注一般教师的“家常课”,课后还要提出针对性的讲评。据最新统计,从上学期至今,“会诊团”已在全区所有中学各学科听课3000余节,有力促进了区内一般中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由于种种原因,优秀师资分布不均衡现象仍普遍存在。在职名师分身乏术,退休优秀教师又将经验带走,急需带教的年轻教师难觅名师指点。为解决优质师资“供需”矛盾,从去年起,闸北区教育局探索“名师会诊课堂”新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了28位退休高级教师组建“名师会诊团”。这28位退休高级教师中,既有资深专家、学科教研员许德明、奚仲廉、陈金祥、丁正直、俞佩华、戴懿行、董昭仪等,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风华中学原语文教研组长贝新祯等教学专家。“会诊团”每天到各中学随堂“巡诊”,重点帮扶薄弱学校教师,让原本“散落民间”的优秀教学经验重新集聚,直接服务于全区一线普通教师。
师资水平的高低,最终要在课堂上“见真功”。闸北区教育局长顾筱璞认为,只有立足课堂,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才能有效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会诊团”通常听的是普通教师的“家常课”。几堂课下来,不少“通病”很快暴露出来:部分年轻教师照本宣科、板书随意、课堂内容详略不分。一些校长信得过的骨干教师,也存在教学“软肋”。某初中化学教研组长经常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但“会诊团”发现,她在讲解“仰视和俯视导致液体测量误差”时,学生总会犯错。
对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会诊团”专家们认真备课,针对普通教师的不足之处、薄弱教师的当务之急等“对症下药”。广大年轻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专家们和区教研员建起“课件库”,将生动的例子和规范的课堂流程做成模板供参照;对普通学校的骨干教师,专家组着重于消灭盲点;对薄弱校的教研组长,专家重点指导如何组织有效教研,以辐射到更多教师。长期积淀的优秀教学经验,就在一堂堂具体的课中,在全区尤其是急缺名师资源的薄弱校和教师中大面积"共享",促进了师资均衡化发展。
"会诊模式"带动了全区的教研风气,"催化"教师的普遍成长。部分有潜质的教师在名师教导下,更上一层楼。新中高级中学徐清明、回民中学李君都等教师教学特色更趋鲜明。在名师团直接带教下,不少青年教师的成长期大大缩短。塘沽学校去年刚从教的张老师,第一次讲课时紧张得满头大汗。"名师团"手把手演示实验操作、如何鼓励学生参与等教学技能,一个月后,他在课堂上已从容不迫。
立足课堂的"会诊模式",更让不少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明显感觉受益,家长满意度提高。某中学初三学生小王说:"老专家听课后,任课老师学到了 门道 。尤其是原本大家都头疼的化学课,老师学会新教法后,现在学起来轻松很多。"区教育局有关人士介绍,作为一项具操作性的教育均衡化举措,"名师会诊团"将长期坚持下去,以带动全区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