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自费留学逐年递增 该不该让孩子成为教育"移民"

--------------------------------------------------------------------------------
点击次数:4260  发布时间:2008-2-26 17:27:42

  一种教育体系或是教育方式的选择往往会改写一个人的人生。 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很多家长都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让孩子出国留学。显然,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们无法代替这些父母做出选择,但是我们所做的调研或许能为这些父母提供一些客观的参考。

    出国,我们为什么要走

    国外的素质教育一直是一个诱人的砝码。对于有过留学经历的人来说,他们认为这种经历如同履历表上的工作经验一样,是一种人生财富。

    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决心并不是很容易就下得了的。在媒体工作的老刘说,在确定儿子是不是要出国的那段日子里,他一直陷在一种极度的焦虑之中。老刘的儿子在哈尔滨市的重点中学读初中且品学兼优。儿子所在的学校与新加坡的维多利亚中学有交流活动,每年都会有一定名额的学生被选到新加坡去留学,儿子没跟父母商量就报了名参加选拔考试,没想到一考就中。而这样一来,身为父亲和一家之主的老刘,反倒茫然了。

    找老师、找专家、找家长做调研,可做的调研越多,所得到的利与弊的结果就越接近,越让人无从选择。老刘本人是不大赞成儿子出国的,他认为国内的基础教育没有问题,凭儿子的成绩考个好大学也没有问题。儿子才16岁,出国后能不能适应独立生活还是个未知数,况且16岁又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年龄,容易出现各类成长问题。但让老刘放不下的是这样的出国机会很难得,并且儿子很想去。

    家庭会议开了N次,最终也没拿出个决定。直到要签留学合同的前一刻,一家三口在快餐店里吃饭时,才把这事给定了。当时老刘对儿子说:“你要去也可以,说出个理由。”儿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那你为什么喝咖啡,我为什么喝可乐?”老刘听了这话,觉得儿子确实长大了,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两年过去了,老刘觉得当初的选择没错。他爱人去新加坡看过了,学校的环境很好,并且他们的儿子也顺利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新加坡的学校会开很多门课,学生可以任选9门课,但最后只会选6门课的成绩记入档案。这对于发展孩子的兴趣、发挥孩子的特长也很有好处。此外,新加坡实行的英式教育,儿子中学毕业后可以报考任何一所英联邦的大学。既然儿子以后要在一个以英文为主导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莫不如让他早点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

    对于更多的家长来说,国外的素质教育一直是一个诱人的砝码。在医院工作的赵先生的女儿初中毕业后也去新加坡留学了。赵先生说,咱们这素质教育说了很多年,但学校在教学中并未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一味地注重教知识。国外就不同,女儿所在的学校就总是教育孩子们要有爱心,并且还组织学生自己做手工制品义卖来筹集善款。在新加坡,无论是考高中还是考大学,都很注重体育的分数,分数低了就真的进不了好学校。不像国内,体育课总是弄得像个可有可无的摆设,一到迎接大考的紧张时段,这个课就立马“退居二线”。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许先生就是因为不认同国内的基础教育方式才将女儿送到美国读书的。他说,国内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放学,周末、假期还要统统用来补课,孩子活得比大人还累、还苦。美国在学业上给孩子的压力没有这么大,那里的考试不像咱们的高考一锤定音,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可以选取中学时代考试分数最高的三次成绩。国内的学校和老师向学生一直灌输的是就业观念,美国培养的是创业观念,而拥有创业观念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极有益处的。

    而对于有过留学经历的人来说,他们认为这种经历如同履历表上的工作经验一样,是一种人生财富。对于哈尔滨华旗饭店总经理张菁来说,1999年高中毕业飞往澳大利亚去留学的那一刻意味着她独立生活的开始。一向锦衣玉食的她在国外打过好几份工,商店的销售员、快餐店的服务生,她都做过。得来的工资,她花得也很仔细,经常在周日去买两澳元一箱的打折橙子。更为难得的是从来没为柴米油盐操心过的她,在那里竟然学会了烹制麻婆豆腐、土豆炖豆角和小蛋糕等各色中西菜式。

    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人数为106.7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占到了90%以上,成为留学的绝对主体。全国留学总数2000年是3.9万,2001年是8.4万,2002年是12.3万,2003年是11.7万,2004年是11.4万,2005年是11.8万,2006年是13.4万。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相关网站联合对中国在校2400名大学生进行了留学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逾80%的大学生有出国留学想法。此外,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550万,高中毕业生将达到1485万,都将创历史新高。有关专家大胆预测2008年中国留学人数将有望突破20万。

一名学生家长拿着宣传单在为孩子选择出国留学的目的地。

    据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姚洪滨告诉记者,我省的出国留学人数的变化一直比较平稳,只在1993年出现过一次赴俄高峰,此后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一直维持在5000到6000人左右。目前,人们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合作办学出国,一种是通过中介出国,还有一种就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出国。而这三种方式中,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居多,我省的一所大学仅两年间就通过合作办学将1000多名学生送到了国外深造。

    出国留学不仅仅是改变了孩子的教育环境,它也改变了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人面对新环境时,不全是接受和适应,还有可能会排斥和抵触。

    尴尬,海归遭遇“水土不服”

    最近在杂志社工作的王女士就为了儿子东东的事情异常苦恼。东东只在哈尔滨念了两个月小学,就随父母去了法国。初到法国,东东毫无语言基础,好在学校的辅导老师和小朋友热情教他法语,半年东东就过了语言关。更为出人意料的是,期末的时候校长跟东东的妈妈说,东东的数学成绩极为突出,现在已经达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完全可以让东东直接上小学三年级试试。就这样,东东只花了三年时间就读完了法国小学的全部课程。并且短短3年间,东东还为自己的学业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夺得了全法国数学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东东上初一的时候,爸爸妈妈因工作需要回国,他也跟着到了上海去读书。在法国的那段时间,东东的妈妈仍然一直坚持让东东学习自己的母语,并且还从网上打印了《三国演义》来给他读。尽管如此,回国读书的时候东东还是碰到了语言障碍。对于中文来说,他只是能阅读,不会表达。刚回国时东东说的中国话听着很别扭,基本上都是从法语那里翻译过来说的,更别说让他用中文潜词造句写文章了。

    回国后,东东的妈妈给他找了一所中学,让他重新读初一。东东的入学考试成绩令人很吃惊,100分的卷子,他的数学只得了10分,英语得了4分,至于语文就根本没有分数,因为他根本就不会。为了重新适应环境,东东做了很大努力,两个月后东东的成绩发生了巨变:数学得了95分,英语78分,语文在没写40分作文的情况下得了48分。看到了东东的学习潜力,东东的妈妈决定将东东转到上海最好的高中里去读书。东东在那里不负重望,不长时间就在班里拼出了全班第八的好成绩。可是过了不长时间,东东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他学着成年人的语气对妈妈抱怨道:“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好像一直在追逐着什么,我太累了。虽然现在考了第八,可还得向第一冲刺。考了第一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班考第一的男生,这回一不小心就跌到了20名之外,这种学习的竞争永远没有尽头。”后来,东东就不写作业了,并且还沉迷于网络,没过不久学校就劝他退学。

    东东的妈妈从儿子的一篇作文里发现了儿子的真实想法。作文中说:“为了爸爸的事业,我回国了。当我看到上海灰蒙蒙的天和那些冰冷的高楼大厦时,我的心就沉了。妈妈托了好多人,帮我找了最好的学校。这个学校好大,可是没有球场,只有教室和办公室。在这里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就连上厕所都变得很紧张。而在法国读小学时,课间可以休息半个小时。我真的很怀念法国,在那里我可以和好多小伙伴自由自在地踢球。真的想快点长大,那样的话我就可以自己赚钱,回到法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吴云认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正在不断地寻求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归属感。而异国文化与祖国文化的冲突将使这一过程变得尤为艰难,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孩子很容易遭受一连串的文化震撼,在内心激起难以舒解的郁闷和焦虑,极易导致情绪失控和人际交往上的冲突。东东由于从小在国外读书,对中国已失去了归属感,令他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感到不安。同时由于国内的课业负担过重,又使他在不安的情绪中滋生了厌学的心理。

    哈师大附中党委书记刘大伟说:“年龄小的孩子出国成功的个案不多,在美国附中毕业生有一个校友会,校友会中比较出色的人,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读完了大学本科才出国留学的。年龄过小很难形成理想的文化兼容境界,很容易就变成‘香蕉人’,即夹在中西文化间的边缘人,外表是黄皮肤,内在却是白皮肤的文化、价值观念。我学生的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说话、聊天清一色都用英文,是个典型的小‘香蕉人’。现在我的学生天天都想回国发展,可就是顾及孩子,没敢轻易回来。”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阮培毅说,东东是属于回国后难于适应的孩子,还有很多孩子是难于适应国外的生活。中国的学生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相对较弱,国外读书实行的是自我管理,事实上就是没人管理。年龄过小的孩子出国容易丧失自我约束力,再加之语言不通,所以有些孩子出国后会无所适从,就逃课,最后荒废了学业。

    海归的“水土不服”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方面,有时在工作方式上,海归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张菁告诉记者,她在国外学的是管理,但是回国后接手管理酒店,她觉得能用上的东西不多。国外的管理方式虽先进,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外的管理只在乎制度不在乎人,而在国内强调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回国之后,心理上的适应与调整在所难免。

    年龄小的孩子出国成功的个案不多,年龄过小很难形成理想的文化兼容境界,很容易就变成“香蕉人”,即夹在中西文化间的边缘人,外表是黄皮肤,内在却是白皮肤的文化、价值观念。

    中式教育是在丧失吸引力吗

    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都各有优缺点。国内的基础教育非常好,但国内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善与人沟通。美国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丢失了一些基础教育的内容。

    近些年,国外学校大举进军中国,在争夺人才的同时,也在争取着中国人手里有限的教育经费。刘大伟说,新加坡的学校每年都会从我们学校招收一部分学生,但作为学校来说我们并不积极。如果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考到清华、北大,出路要比这时出国强。其实这是国外的学校在掠夺我们的优秀生源。前几年,当美国人看见中国那些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孩子和那些将小提琴、钢琴演奏得出神入化的孩子时很吃惊,所以他们拼命地吸引这些优秀的生源出国留学。在国外,教育是产业,是经济支柱,所以国外的很多学校都不惜血本在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招揽生源。这不仅仅造成了我国教育资源的流失,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在黑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这些有关留学的自取宣传品很受欢迎。

    刘大伟说,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家长来找我们咨询该不该让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揣摩家长的心态,无非两条,其一是家长认为国内的考试压力太大,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其二就是崇洋心理,认为国外的教育才最先进,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美好的未来。而事实上,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都各有优缺点。国内的基础教育非常好,前几年我们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出了国都变成了当地的尖子生。但国内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善与人沟通都是出了名的。美国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丢失了一些基础教育的内容。但早在5年前,美国就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先前大了许多。在费城中学就读的学生想考入学校附近的宾西法尼亚大学也绝非易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在努力弥补不足,共同在朝一个方向发展。

    阮培毅说,在2000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到新加坡去留学,因为去了之后,学生必须要在新加坡呆上10年的时间才可以离开。现在是报名的学生太多,我们得通过考试来决定让谁去。国内的教育为何丧失了吸引力?这与近年来国内日益增加的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的孩子课业负担之所以重,是因为竞争压力大。家长和学生总处于一种心里没底的状态,首先不知道孩子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其次不知道孩子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而出国留学则被家长和学生看成了一条逃避激烈竞争或是增加就业竞争的途径。当家长看到孩子到新加坡留学之后,就业率可以达到99%,自然会对留学的事情趋之若鹜。

    对比国外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方式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阮培毅认为,中国孩子的沟通能力之所以差,是因为中国一直在实行“一言堂”,老师讲,学生听,课上课下的讨论少。中国的孩子不敢提问,总怕问得不好挨老师说,遭同学笑。大人与孩子之间也没有平等沟通的意识,小孩子即使做演讲,用的也是大人改好的演讲稿,极少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求同,做题要用常规解法,就连对课文的理解也非得弄出个标准答案不可。所以中国的孩子缺少创新思想,也不会创新。国内认为上课注意听讲、遵守纪律、文化课成绩高的学生才是好孩子。而国外强调的是特长培养,偏科不要紧,只要某几科成绩达了标就行。光是文化课学得好,并不能被认定为好学生,还得有社会活动能力才行。都说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与教育资源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前些年,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里,只有一个实验室,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都得在那里做,这让孩子怎么提高动手能力?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并且,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社会的这种需求也在影响着教育部门的态度,近几年教育部门一直力求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定会得以改善。

链接

    面对众多留学国家和学校如何选择?出国留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中毕业生的考虑范围。面对众多留学国家和学校,如何选择才是最佳?留学专家建议可以“一选国家二选专业三选学校四选城市”的方法,以逐步剔选方法来帮助选择。

    1、选国家

    对中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国家的教育水平及自身的经济能力,还有对自己长远发展的计划与期望。从英语系国家来说,主要留学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非英语国家但是以英语授课的主要是荷兰,非英语国家用当地语言授课的主要是法国和德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具体的选择要根据个人以及家庭的需要做出决定。

2、选专业

    从加强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留学顾问建议,应该在选学校前先选专业。因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极有可能(当然转行的情况除外)是一个学生将来安身立命的教育资本,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而不能盲目追捧热门专业,或因为仰慕某间大学的“名气”而选择这间大学却非自己喜欢的专业。

    3、选学校

    好的大学不一定所有专业都是好的。怎么样判断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是强项呢?在确定了专业的前提下,可以参考这所大学在该专业领域的学术声誉、研究成果、师资水平、录取难易、毕业生就业、起薪等指标来衡量。

    4、选城市

    城市的生活指数,一般大城市生活费用会比小城市高些,主要是反映在房租上;城市的气候条件,是冬暖夏凉还是四季分明;城市的人口及中国学生的人数等,有些人喜欢中国人较多的城市因为相处容易,照应方便,有些人却喜欢中国人少的城市因为觉得对融入当地社会有帮助。

    留学前应做哪些准备

    对于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学生们来说,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完整的留学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信息中心的留学专家们针对学生们通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了解自己留学目的国的背景、概况。包括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气候、教育状况等细节,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若能认识一位生活在那个国家,或者在那个国家读书的人,那么就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可以向他详细咨询你心中的问题和顾虑,他反馈给你的信息应该是非常实际有效的。

    提早准备语言学习。无论你想到哪个国家继续你的学业,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准的语言能力,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强语言学习。另外,了解你的留学目的国是否要求一定持有语言水平证书很重要,如果是必须的,那就要提早准备,以免因此耽误留学计划。

    要对留学目的国的教育概况和体制有充分的了解。尤其要注意分清申请时间和入学时间,切勿搞错。

    准备申请所需的相关资料。制定好留学计划后,就该着手寻找学校的相关信息,并了解对专业以及申请材料的要求。严格并认真地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力求顺利地完成申请。

    提早准备好资金。了解目的国家在签证时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重要。申请者要对目的国对于资金总额、存期以及资金来源的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按要求将所需材料准备到位。

    自我调整。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便将来很好地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赵宇清 苏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