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克服唯唯诺诺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唯我独尊”;不是简单否定“煮鸡蛋”,而是提供新的可能---观课者与献课者就这样从各自固守的“极地”观照对方,达到理解一位老师在班里的四个组各抽调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时间长了,台下的学生们就坐不住了。这时,老师说:“孩子们
,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说:“给他们加油。”老师说:“对,你们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这样的教学行为合理吗?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益?课后,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和这位老师探讨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观课议课,也许这位老师对教学行为的合理和有效性还要摸索一段时间。
多维“观”照,用心灵感悟课堂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观课议课是课堂现场的参与人员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议课是针对听课评课的缺点发展起来的,听课评课是研究课堂教学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形式,但存在过于关注等第和结论、参与者地位不对称、献课者追求表现性展示、听课评课总体质量不高等问题。
与听课评课相比,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对于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议而不“决”,平等对话
巴西著名学者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中有困惑的教育故事展开的对话。
对话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反对。议课强调对话而不是下结论,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我”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我”和“你”需要相互敞开,彼此承认。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说:“纯粹的主体间性是由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和他(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称关系决定的。”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尊重他者,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唯唯诺诺、消极接受评论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唯我独尊、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议课将“话不投机半句多”。
对话的目的在于理解。对话需要双方从各自固守的“极地”返回,观照对方,在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带相互遭遇、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融入他者,用他者的目光来反观自身,并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修正失误,达到理解。
在关于“夕照”的教学中,老师请一位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描写了“夕照”的美。这位学生找出了“柔柔的光泻下来”,但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说:“这里面有一个‘泻’字,你很敏锐”。观课者觉得,此时打断发言会干扰学生思维,显得不够尊重学生。执教老师对此解释道:“在这里提醒,能够培养学生对某些关键字词的敏感,提高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议课不是做判断、下结论,而是平等对话,它尊重参与者表达的权利。在平等对话中,观课者理解了授课教师的用意。
观而后议,追求理解和思想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教师不仅需要激情做动力,而且需要思想指方向。在对教育失去思想的时候,教师也就慢慢失去了做教师的尊严。感悟和对话本身不是观课议课的追求,理解和思想才是观课议课的目标。
理解和思考教学活动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而言,教学活动的路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它本身就是观念、行动和效果的紧密联结。议课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而是通过对话和思想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理解和思考新的教学可能。议课既要认识和分析课堂所展示的教学现实,又要研究和探讨更多的、潜在的教学可能。我国学者金观涛在《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中说:“我们将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控制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被控制的对象必须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二是人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人实际上生活在可能性空间里,可能性扩大,意味着自由能力的提升。
探讨和了解教学的更多可能是为了扩大教学的可能性空间,在认识到教学的更多可能性以后,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学选择。思考新的可能并不以简单否定现有实践为代价,一方面可以用“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假如你来教……”的话语结构引起大家思考;另一方面用“假如我来教……”来表明,你可以拿出你的“煮鸡蛋”,我可以说说怎么“煎鸡蛋”……(作者单位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