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苏 婷(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周 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培新(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小学校长)
李丹霞(在京就读学生家长,外来务工人员)
[本期话题]流动儿童单独编班
根据武汉市教育局的有关通知,今年新学年开学后,农民工子女等流动儿童将在入学就读等10个方面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同时,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部分学校可以对流动儿童试行单独编班。这10个方面包括入学就读、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入队入团等。
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差,流动儿童的语数外基础相对较弱。该市一所公办初中为了便于教学,给他们单独编班,配了最好的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单独编班是特殊照顾还是一种歧视
主持人:单独编班,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这一通知却引来了社会的热议。单独编班是特殊照顾还是一种事实上的歧视?是辨别身份的标牌还是因材施教的良方?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做法的?
张培新:这里有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我认为相比于单独编班,“混合编班”的理由更加充分,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比如学说普通话等。而孩子们也愿意编在一起,这样没有或者少了身份的差别。
周皓:我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无论是混合编班还是单独编班,都是体现教育过程公平的具体措施。单独编班,也并不是武汉市教育部门首先提出的,有些地方在实施中甚至还出现过公立学校设立分校以专门接收流动儿童的做法。但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研究中还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到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因此,是单独编班好还是混合编班好,还需要有进一步的事实来证明,在没有调查数据的情况下不能下定论。
李丹霞:孩子上了北京的学校,肯定能享受到比在老家更好的教育。我们家长第一个希望就是学校对孩子没有本地和外地之分,所以我们关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所有的孩子是不是一视同仁,我的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感到自卑,我们希望孩子尽快与北京的孩子融合到一起。
教育公平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全面理解
主持人: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的争论,实质上是一个流动儿童是否能受到公平教育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全面理解教育公平?
周皓: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更重要的还包括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并不仅仅是入学机会的问题。武汉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已经非常明确地解决了流动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也规定了部分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如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入队入团等。因此,教育公平问题在该通知中得到了比较具体的体现。
而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我们需要理解:首先,教育结果的公平,并不能纯粹以某一时点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因为某一时点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学习基础等有关;其次,公平的教育结果,应该包括学生全面发展(如社会融合与心理状况等)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再次,任何公平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而只能是相对的公平。
张培新:流动儿童到城市学习,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这些孩子只是户口所在地不同,出生、居住地不同,所以从态度上首先要尊重他们,我认为混合编班是加强了解、沟通、理解、谅解,达到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武汉市一所公办初中对流动儿童单独编班,配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成绩明显提高,对此,您是怎样看的?
周皓:这个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学校给流动儿童班级配了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明流动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过程;其次,这也表明流动儿童享受着公平的教育结果,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仍然不如本地常住儿童;而且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中的学习成绩都相对差于本地常住儿童,但却好于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因此,在有根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流动儿童就读于公立学校,至少可以使他们得到比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更为公平的教育结果。
促进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相互融合
主持人:在实践中,有的城市学生家长会担心学校因为接收了流动儿童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这也正是一些地方采取单独编班等特殊措施的直接原因。我们怎样才能兼顾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城市学生家长的要求?
张培新:首先我们要承认差异。但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本地的孩子也有差异,而我们却并不会按差异分班,那么为什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就要分开编班呢?
城市学生家长有要求,农村家长也有要求。我们所提的口号“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要满足城市和农村学生、家长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看到,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相互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弱点。两者在一起学习生活,能够相互影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周皓:随着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规模和比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本地常住儿童会出现转学的情况。这一现象已经在有的大城市部分招收流动儿童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流动儿童就读于公立学校,到底会在哪些方面对本地常住儿童产生任何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根据我们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合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不论是社会融合,还是心理状况,均明显好于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但却比公立学校中的常住儿童差。因此,对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流动儿童,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而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之间达到社会融合的最佳途径则是增强双方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