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关毅北京市政府特邀建议人、西城区政协委员、西城区华新幼儿园副园长
对话动机:新校车运营标准已于本月1日起强制实施,但据了解,一些学校并未按照新标准改装旧校车。而出于校车费用、暂无其他可替代出行方式等考虑,部分家长接受了违规校车。鉴于这种情况,日前,关毅提出,校车运营经费应纳入政府教育投入,相关部门应出资引导校车运营公益化,以破解“违规校车公开运营”这一僵局。
关键词【价格低】
“黑校车价格低是问题根本”
新京报:对于校车问题,你提出“政府出资办校车、校车运营公益化”。是否已经接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可行性多大?
关毅:目前还没有接到回复,刚提出没几天。贫困生接受教育、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这两件事难度更大,所需经费开支更大,但这两件事北京都解决了。相比,校车问题只是件小事。可是,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我们不能等到悲剧发生后,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新京报:之前你做过哪些社会调查?“违规校车公开运营”,形成这一僵局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关毅:市区、远郊区县的公办学校、民营学校,包括幼儿园,我都分地域做过调查。违规校车有市场需求,价格低,这是问题的根结。远郊区县问题最严峻,教育网点改革,一些小学校撤并,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上课,有的地方学生上学要翻山,走很长的山路,村里就有人弄来一辆临近报废年限的车,有的甚至没有车牌,但由于解决了上下学难题,家长都很开心。
关键词【社会化】
“学校后勤不能社会化”
新京报:偏远地区家长能承受的校车开支是多少?校车问题能否通过市场调节手段解决,如开办专业校车运营公司?
关毅:目前,这些地区学生家长,月校车支出不超百元。执行新标准,车要新买,投资肯定要从学生身上收回,单靠市场调节手段无法成行。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其他单位后勤问题可以社会化,但学校后勤问题不能社会化,隐患太多。
新京报:与偏远地区相比,北京市区学校,对廉价违规校车应该没有这样的市场需求。
关毅:市区学校、幼儿园,有的没有校车,可早晚高峰,学校周边全是接送孩子的车,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交通堵点。有的虽然有班车,可运行半径太大,比如一家幼儿园在五环,每天跑大半个城区接送孩子,下午三点孩子上了班车,晚上7点多钟还没到家。乘车时间超过2小时,对孩子是一种折磨。
新京报:即使政府出资,组建新标准校车,是不是也难以规避这个问题?
关毅:这牵涉到教育现状。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网点合理布局,这些问题不解决,跨区择校就在所难免。可不能因此,就放任校车管理。我们急需制定一个校车运营规范,写明哪些学校须有班车,班车的运行半径;校车经费谁出,谁监管,谁是第一责任人等。校车运营应该是纯公益性的,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靠校车赢利。
关键词【专项经费】
“应设校车运营专项经费”
新京报:此前,曾有人表示,《义务教育法》中并没有言及校车,校车与其他教育支出不同。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虽有心改变校车现状,但力不从心。
关毅: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政府出面,把校车运营经费列入教育支出之中,专项经费,专项监管。先有了车,有了固定的经费补贴,再严管,确定直接责任人,对校车资质、安全负责。
新京报:“政府出资办校车”,是否对这个方案的可执行性作过详细考察?
关毅:应该相信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能力,打破这一僵局。单凭学校力量,校车问题难以解决。可是能采取的办法很多,比如把公交公司动员起来,开辟学生专线。可这些办法,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