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乖宝宝”一般也是好孩子的标准。可近日有研究表明,孩子太乖了未必好,反之,有一些小小的“叛逆”,反而容易让孩子更加独立。
今年7岁的欣欣是家里家外都受人喜欢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妈妈管得严格,欣欣在家里从来不会顶撞大人,甚至有时候是“大气都不敢出”。欣欣从3岁开始就被妈妈训练洗袜子,现在有时候还帮妈妈刷碗收拾屋子。在外人面前更是乖了,从来不会乱跟人要东西。不过,欣欣的爸爸其实并不希望女儿这么乖。因为欣欣现在表现得太过内向了,好像没有别的小朋友那么活泼,也不怎么会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欣欣爸爸担心太乖了会影响欣欣的成长,也会对欣欣的性格产生不利的影响。
顽皮的小亮
小亮今年上二年级,但却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坏孩子”。
原来,小亮上课时注意力总是不集中,爱和周围的小朋友讲话,无论老师把小亮安排在哪,周围都变成了“黑三角”。为此,老师没少找小亮的家长。
在家里,小亮也不乖,最近更是愈演愈烈,无论爸爸让他干什么,他总要问一个“为什么”。爸爸担心小亮这样下去不行,就带他去做了智商和情商测验,结果倒是让小亮的爸爸吃了一惊:小亮的智商非常高,只是情商不行。
专家解析:
“叛逆”是人的本能
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确实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叛逆。叛逆的情绪既有遗传等生理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一般来说,女孩子比较容易倾向于“顺从”,而男孩子叛逆的表现则更明显。而且,往往聪明的、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能够更早地形成叛逆倾向。事实上,其实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它指向于对父母教育的评价与审判,从而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进而决定随后会采取的行动。虽然孩子最后采取的行动方式千差万别有对有错,可是这种评价和审判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叛逆行为,家长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统统“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找出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甚至有时候,还要鼓励孩子的叛逆。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对200名孩子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中,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服从,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未来的人才需要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而不是在家长的指挥棒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的。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太小瞧了孩子。事实上,小孩子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远比成年人要强。而他们心灵的成长也比大人们所预见到的迅速。心理专家认为,对于人类的成长发展来说,“叛逆”其实是一种本能。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产生了叛逆情绪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本能地批评,而应该感到欣喜:“我的孩子长大了。”进而,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过好这个成长中最关键的一关。
专家支招
如何面对叛逆的孩子?
端正做家长的态度
做家长也需要态度吗?答案是肯定的。做家长不但需要态度,而且态度是最最重要的。生养孩子,家长应该明确:自己并非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随时准备着支配和操纵孩子,而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而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支配欲望太强了。
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有时候可能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
承认自身的不足
专家认为,孩子三四岁以后逐渐增强了判断事物判断是非的能力,要张扬个性,表现已经开始“不乖”了。并且孩子越大,表现得越不乖。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必须承认自己毕竟是普通人,即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也未必是完全有效的,因为由于孩子成长环境的多元性,在接触同学、老师的过程中会逐渐对社会形成适合特定时代的认识。
给孩子更多空间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天然而美好的,但爱也要有方法,过度的爱就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负担。反之,一定的空间却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而事实上,温室里长不出有生命力的花朵,郊野外路旁的小花却可能那样地生动迷人。因此,家长大可不必在他学习的时候在旁边嘘寒问暖。有时甚至可以让全家的鼾声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他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人是在寂寞和孤独中成长的。
注意教育的方法
和西方父母不同,我国多数家长认为顶嘴、倔强是不听话的表现,解决办法简单粗暴,训斥孩子最为常见,有的甚至采取体罚方式,而这些教育方式却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家长粗暴教育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叛逆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这时候的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应尽力栽培他,一旦到了他能够自由发展的阶段,就要给他充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