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保障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后勤工作由粗放型、经验型的管理转变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必须要进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从北京市的情况看,学校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标准化建设是规范工作流程和保证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建设则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客观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展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自加压力、提高工作标准、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的体现。从北京高校的实践看,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锻炼了队伍,有力地提升了后勤综合保障力和市场竞争力。
北京高校后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从学生公寓和食堂入手,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上世纪90年代,北京高校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以评估验收的方法推进学校的基础工作,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学校公寓和食堂是高校后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后勤服务的一线,而且在贯彻服务育人宗旨,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抓紧抓实。北京市教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2002年正式启动了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市教委坚持将两个标准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项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学校公寓和食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欢迎,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到目前为止,全市89所高校中共有31校112栋公寓、34校75个食堂通过标准化验收,分别占全市学生公寓和食堂总数的15%和26%。5年来,两个标准化建设工作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将两个标准化建设列入工作计划。目前各校申报标准化验收积极踊跃,从申报情况看,去年至今,一直处于一个申报验收的高潮时期。例如在标准化公寓建设中,随着许多学校新建、改建学生公寓的完成,出现了全校整个学生公寓社区申报验收的可喜局面: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
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估标准,是推进两个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标准的设置要综合体现对学校公寓和食堂各项工作的要求,同时要有引导性和前瞻性,要具备操作性和规范性。从北京市目前实行的标准看,在标准化公寓标准中,硬件条款约占64%,软件条款约占36%;标准化食堂标准中,硬件条款约占69%,软件条款约占31%,具体条目的设置和要求充分吸收了各校行之有效的经验,因此在指导学校工作中被广泛认同。
在两个标准化建设中,重点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评估验收过程中,专家组按照标准加强前期指导和预查,坚持“以评促建、严格标准,重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的原则,以推动学校工作为目的,保证了评估质量。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标准化建设评估专家组由市高校后勤伙专会和寓专会的骨干力量组成,评估工作的开展发挥了行业管理的作用。二是开展两个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培训主要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专家组内部的学习培训,着重于对标准的掌握、评分的标准一致性以及对各项标准关键点的把握;二是对全市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前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已形成制度,每年分别进行两次。通过广泛的培训,使学校基层管理人员提高了对标准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了解了评估标准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帮助他们对照本职工作找出差距,明确改进工作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新进展。为拓展标准化建设的范围,2007年上半年,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高校后勤研究会物业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北京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及费用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是物业专委会近年来辛勤工作的一项成果,对规范物业服务以及取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目前,物专会正在着手制定《北京高校标准化教室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校后勤管理和整体服务水平,增强后勤实力和竞争力。
存在问题。
受客观条件限制,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尽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在硬件方面的设置不高,但仍然有部分学校由于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被连续扩招的负担所抵消,仍然难以达到这个标准。不少学校老食堂建筑设计不合理,很难达到对食品加工流程方面的要求。
约束性条件不足。在控制检查评估项目,减轻学校负担的情况下,标准化建设还处于倡导性阶段,没有纳入对学校工作的硬性要求。部分学校持观望态度,主动性不够。
学校硬件改造经费投入不足
下一步工作的考虑。
一是制定两个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要求学校做好工作计划并提出分阶段实施的时间表;二是对已通过两个标准化验收的学校进行复检,巩固工作成绩;三是适时对两个标准化评估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删减部分过时内容,突出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四是编印北京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标准解释手册,加强工作的指导性;五是制定北京高校标准化公寓和食堂建设标准,使新建、改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从开始建设时就能够做到标准化要求。
从北京高校的情况看,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三赢”: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加大了对公寓和食堂硬件的投入力度;二是后勤自身把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和改进管理与服务的机遇与动力;三是广大师生享受到改革成果,得到良好的后勤服务。
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为配合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开展,北京市教委在2001年建立了“北京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服务网”。2006年,北京高校后勤研究会伙专会开通了“北京高校伙食联采网”。
2005年,市教委总结部分学校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后勤管理的经验,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后勤改革的重点工作,成立课题组,对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工作规划。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后勤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有近40%的学校部分使用了后勤管理软件,8%左右的学校全面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软件,46所学校建有后勤网站,并与市教委链接。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市教委与和市高校后勤研究会服务专委会于2006年联合举办了北京高校首届后勤网站建设大赛。
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第一步是以信息化建设课题组为主,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并从基础较好学校入手,帮助学校工作的开展:一是推进全市各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软件的应用;二是推进全市各高校后勤网站的建设;三是推进全市各高校后勤OA办公系统的建设。
第二步由市教委制定“加强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各项要求。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因校制宜、分步实施、以用促建”的原则。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准绳,以效益为目标”。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要依托高校现有校园网络环境,依托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避免重复建设,并给未来信息链接留有接口。同时,要根据各高校后勤实际情况,采取分步实现和整体实施相结合的建设方法,以搭积木的方式进行后勤整体信息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从实践中看,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有力地增强了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后勤干部职工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抓手”,谁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它,谁就能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优势,而且早采用,早受益。
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办公效率。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各个部门上报和待审批文件均在管理者的计算机上完成,管理者对工作检查和安排将不用事必躬亲,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工作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后勤公共资源和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管理平台统一调用,如设备使用情况、库房物品情况、人员情况、财务情况、各种需要共享的信息和汇总的报表等等。解决了原来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三是经费节支效果明显。在显性节支方面,利用网络化办公后,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相应耗材均显著减少;在隐性节支方面,不同校区及部门间的检查监督不用来回走动,人工减少、汽车、油耗降低、时间反馈大大加快。
四是有利于实现成本细节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成本管理深入到细节,如餐厅售饭流程细节管理、车队用车成本管理等,将以往因过于繁琐、不计成本的环节纳入了规范管理范围。
五是脱离了手工帐方式。资产管理一直是后勤工作的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使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六是提高库房管理水平。使库存情况清晰了然,有利于实现多个库房库存物资的调配和使用,减少重复购买,减少流动资金占压。同时,对采购、入库、出库实现了管理闭环。
七是增强了监督考核的科学性。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由原来的定性管理转变为量化管理。
八是提高了聘用人员素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后勤聘用人员的条件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带动了人员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