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双跨读研我们没有归属感

--------------------------------------------------------------------------------
点击次数:3979  发布时间:2007-8-27 13:27:25

  核心提示:

 

  “双跨”这个词用在考研上,指的是跨地域、跨学校考研。近年来,考研也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选择了双垮,意味着这座独木桥将更艰险。“虽然很难,但是我很想实现我的梦想。我希望能去北京等更大的城市,感受那里的文化气氛,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且找到理想的工作。”

  努力拼搏一番,梦想最终照进现实。这些双跨的学子们在经历了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后,感受最多的竟然是困惑和迷惘。考研前的期待和读研后的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落差。

  从山东大学考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的张雨这样形容:“当我知道自己被录取时,真的非常激动,对学校有着无数的希望与憧憬。可是,当我真正走近它,却发现自己只是个过客。我曾经向往它,现在也喜欢它,可是一年了,我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学校。虽然一说出学校的名字,很多人都羡慕我,但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我是学校的边缘人。”

  我们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太大压力

  这些为了城市和理想的大学,义无反顾地走上考验之路的双跨考生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比其他考生付出更多。

  张雨对记者说:“跨区跨校考研最主要的障碍是信息不通、资料难找,心理压力大,复试没优势。”为了弥补这些缺点,考生们想出各种办法。一部分外地考生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在报考学校周围租房,旁听学校的专业课,或者上专业课辅导班。“当时心里也没底,付出这么多跑来听课到底有什么效果,就算是个心理安慰吧,毕竟在这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信息,顺便也考察一下报考的学校,总比在原学校埋头死读要好。现在的年代,信息很重要,谁掌握更多的信息谁考上的把握就更大。”

  “除此之外,网络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张雨如是说,“网上有很多考研资料,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我身边好多人都买了。没办法,离得远只能从网上买,整理得还算详细,卖资料的基本都是考上的研究生,可以向他们咨询一些实际问题,资料虽然贵点,还可以接受,有用就好了。”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对于考本校本专业的同学,双跨考生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压力真的很大,虽然之前有心理准备,但在考研过程中,常常感觉希望渺茫,不堪重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情绪低落期。不敢想考不上会怎么样,只能鼓励自己,一定能考上,考上之后一切都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一部分考生终于走进了期盼已久的校园,然而,成功的喜悦没多久就被迷茫和焦虑取代。
虚度光阴让我们很恐慌

  现在很多高校都是实行两年制,第一学年上课,第二学年就开始准备论文找工作。从三年制到两年制,学制的瘦身让很多外地外校的研究生感到难以适应。“本科生用四年时间适应学校,研究生只有一年。所以研一结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感叹,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了。听起来有些无奈,但确实如此。”

  难以想象许多研究生每天所有的生活就是上网。记者发现,一个宿舍四个人,一人一台笔记本,大家各忙各的,很少说话。张雨说:“这很正常。我每天都泡在网上。五一之后就没课了,不上网不知道干什么。一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网,不出门,也不怎么吃饭,电脑就是我的另一半。早上起床随手打开电脑已经成为习惯了。同学很多都是这么过的,楼下什么都有,快餐、超市、书店、洗衣房、理发店一应俱全,常常几天不出楼门。上网多数是消遣,女生看看韩剧,男生玩游戏,也会查查资料,写写结课论文。”

  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雨,还有她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状态让人很恐慌。明明知道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没人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按理说研究生应该上小课,但我们每次上课都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上。刚开始热情很高,后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混文凭的气氛越来越浓,反正研究生也不考试,到时候写个结课论文就行了。大家都心照不宣。”

  我们跟不上学校的文化氛围

  外地考入的学生表示他们都试图尽快融入新的学校氛围,但很难。一个外地大学里的佼佼者,考到另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身边同学大都是本校考上来的,经过四年的学习,素质能力都很强。外地考生从一开始就输了阵脚。

  不少研究生反映,本科时的学校氛围和现在相差很大。张雨说:“山大的氛围是安静而沉稳的,学风淳朴敦厚。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后,发现自己和这里的学校氛围格格不入,广院的氛围是自由、随兴、张扬的。自习教室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外边跑,拍片、实习、挣钱。广院的学生能玩会干,交际能力强,外校学生想真正融入很困难,弄不好就成了邯郸学步,四不像。“广院的嘘声是一个特别的传统,我们觉得那样做不尊重他人,但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多少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听着礼堂里的一片嘘声,我们只能感慨的笑笑。”本科文化在他们身上有着很深的印记。

  “学校的文化是本科生的文化”,小张颇有感触的说。记者了解到,高校都会举办很多活动,但很少有针对研究生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活动办的有声有色,广院之春、半夏的纪念、一分钟影像大赛等等,吸引了很多有想法有创意的本科学生,研究生也会去看热闹,但真正参与进去的寥寥无几。本科生年龄小对事物充满新鲜感、充满激情,相比之下,研究生的参与则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希望付出就有所获得,如果活动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意义就不会参加。

我们是"孤家寡人"

  导师难见面,朋友难交心。这是研究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情况很正常,几个月见一次,甚至一年只见过一两次,造成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淡薄,“导师也没项目,每次见面都是让我们多看书,也不赞成我们过早实习,我们是完全的放养。

  同学关系淡漠在研究生中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家各忙各的,偶尔也会谈谈各自现状,但很少交心。本科的时候,大家常常夜聊卧谈,关系很密切,八个人经常一起出去吃饭,现在四个人都还没在一起吃过饭,大家相敬如宾,不吵架也不深交。”不少人表示,研究生阶段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交人不交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实际,注重人脉资源的储备。

  理想在现实中破碎

  “这不是我想要的研究生生活”,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反映出很多外地外校考生对研究生生活的失望之情,“我们没法解决,只能无奈的接受这种状态,马上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也没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

  如今,研一已经结束,暑假里,很多研究生都留在学校实习,每天早上挤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我在车上站得都麻木了,觉得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很多研究生都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不光是学校,这个城市也让我们找不到归属感。”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