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8月22日讯(记者 于振华)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新学期开学,来自海南省文昌县的韩琪畴同学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通过该校的“绿色通道”很快办完了贷款入学手续,高高兴兴地入住宿舍去了。这条“绿色通道”自从1998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使所有家庭贫困学生能够放心上学、安心学习、充满信心完成学业的一条康庄大道。
“绿色通道”10年资助3400余名贫困生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为了确保因灾受困学生顺利入学,清华大学将临时贷学金的发放与迎新工作结合起来,第一次开通了“绿色通道”,使得自火车站接站到帮助新生报到完毕入住宿舍的迎新全过程一路绿灯。
不论是因为洪灾,还是父母下岗,或是其他原因,即使身无分文,只要新生到了清华,他所遇到的经济困难都可以由学校帮助解决。这是全国高校设立的首个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当时在全国高校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8月22日,清华大学开通了第10届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学校准备了300万元资金,预计可以资助400多名困难学生。
据统计,从设立以来,清华大学的“绿色通道”共资助了3479人次本科学生办理注册报道手续,资助额度累计达到1803万元。
夏德明是1998年首批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的33位同学之一。
1998年8月29日,来自吉林省舒兰市农村的夏德明一个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学校报到。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父亲已经重病半年多,被确诊为肝癌。为给父亲治病,家里已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报到前家里没有一分钱,把家里的粮食卖了,勉强凑了部分学费和路费。到校后,班主任朱桂萍老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马上将他领到“绿色通道”,办理了3000元的临时贷款,顺利地办理了入学手续。老师还告诉他,等新生安顿下来后,学校将了解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具体情况,可全部或部分减免困难同学的学杂费。当时,清华同方公司还为这些生活困难的同学准备了全套的学习用具和T恤衫。
夏德明在校期间,曾经获得“清华之友——伍威权助学金”等多项助学金,这些资助帮助他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他学业成绩优秀,本科毕业后在本系直读博士,师从卢强院士。同时他还担任了本科生辅导员,曾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一二·九”辅导员奖等荣誉称号。
2007年夏天,夏德明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在很多人想尽办法挤进京沪穗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时,他最终放弃了留在北京某研究所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东北的黑土地,选择总部在沈阳的一家国有企业,决心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2007年,夏德明被光荣地评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学金”金奖,这个荣誉奖励那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毕业生,全校每年只评选十人。
从新生到毕业生的全程“绿色通道”
对于一些毕业后短期内难以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或者个人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帮助。水利系2005年毕业生龙笛,现正在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他是跨院校读研究生,当时的助学贷款政策不允许延期;而他的研究生津贴很少,不足以支付他在本科期间办理的助学贷款还款。因此,学校为他垫付了7期应还款项15000元,避免了他在个人征信系统中产生违约记录。龙笛同学也多次表示,他会在经济条件许可时把借款还给学校。
每年秋季开学前,清华大学都会在办公通知网上发布通知: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缴纳学费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办理“绿色通道”手续完成新一学年的注册报到。2002年,清华法学院、美术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改革试点,“绿色通道”又随之扩展到了这些试点院系的研究生,资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入学。
因而这条最早只是针对新生入学设计的“绿色通道”,后来也扩展到本科高年级学生,并 被不断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通过这些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到高年级、读研究生,甚至毕业离校后都可以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从而真正形成一条人性化服务的全程“绿色通道”。
毕业生赴西部就业可免借款
为鼓励毕业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清华大学还出台规定:凡是毕业后参军或志愿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借款学生,工作满一年后,可以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免还“绿色通道”借款。截止目前,该校已减免了2名赴西藏工作同学的1.3万元“绿色通道”借款。
该校还通过各种宣传开展诚信教育,鼓励每位同学从思想、程序上重视自己的“绿色通道”还款计划,并教育学生要做一个道德水平高尚、负责任的清华毕业生,同时鼓励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意识,树立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
到今年为止,“绿色通道”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实践证明,“绿色通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资助模式。清华大学将努力推动“绿色通道”建设的规范化、长效化,以实现该校对社会做出的庄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