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应付教育部官僚 蔡元培为陈独秀编造假履历

--------------------------------------------------------------------------------
点击次数:3852  发布时间:2007-8-20 10:57:24

 
  •   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保证陈独秀顺利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合影

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令人敬佩,不是因为学术成就,而是因为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民主与科学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文科学长陈独秀。所以,北京大学的辉煌也可以说是北京大学文科的辉煌。蔡元培慧眼识陈独秀,聘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由此创造了北京大学辉煌的历史。

公函中的履历不尽确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虚假的成份

蔡元培与陈独秀同是老革命党人,曾一度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结下斗争情谊,也打下了相互信任、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1916年12月2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上午,蔡元培到西河沿的中西旅馆走访陈独秀,劝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就任文科学长。汪原放当时和陈独秀同住在旅馆,他在日记中写道:“12月26日,早9时,蔡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从这天起,“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被蔡元培的诚意感动,决定举家迁往北京,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派文科学长”。全文如下:

敬启者:

顷奉函开,据前署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呈称,顷据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函称,锡祺拟于日内归省加有他事相累,一时不克来校,恳请代为转呈准予辞去文科学长职务等语,理合据情呈请钧部鉴核施行等因到部。查文科学长夏锡祺既系因事不克来校,应即准予辞职,所遗文科学长一职,即希贵校遴选相当人员,开具履历送部,以凭核派等因到校,本校亟应遴选相当人员,呈请派充以重职务,查有前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斯任,兹特开具该员履历函送钧部。恳祈鮞核施行为荷。此致教育

北京大学

中华民国六年一月附履历一份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第326-327页)

这份公函1月11日发出,13日范源廉就签发“教育部令”第3号:“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15日,北京大学张贴第3号《布告》,布告陈独秀任文科学长。5天之内,蔡元培为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走完了全部的法定程序,效率极高。而且在贴出《布告》的同一天,陈独秀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蔡元培急急忙忙办理陈独秀的任职手续,一方面,是北京大学文科的工作急需学长,另一方面,也是有点心虚,怕教育部不同意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因为公函中所附的陈独秀“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履历,均不尽确实,也可以说,是蔡元培为应付教育部的官僚而为陈独秀编造的。

陈独秀不曾毕业于日本大学

陈独秀一生5次东渡日本,每次在日本的逗留时间都不长,没有接受过日本全日制普通大学的学历教育,更没有在所谓“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

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赴日留学,先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补习日语,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陈独秀初到日本,因语言等缘故,主要生活在留学生圈子里。“当时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不满百人,在一部分老留学生中,有一个团体名‘励志会’,只是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对于国家别无政见’。……陈独秀到东京后也参加了此会。”(沈寂:《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至1902年3月回国。陈独秀这一次东渡日本,主要是学习语言,而且时间仅仅6个月,没有进入所谓“日本东京日本大学”。

回安庆后,陈独秀以在东京的生活感受,积极尝试救国之途:办报、结社、演说,并“联合潘赞化、葛温仲、何春台等在安庆北门大拐角头藏书楼发起演说会,并在藏书楼辟一阅览室,陈列他从东京、上海带来的各种革命书刊,传播新思想。又组织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以相奋勉。一时风声所播,闻者兴起。……为当局所忌恨,不久被迫离开安庆,再次东渡日本。”(任建树:《陈独秀大传》,第46-47页)这是史学家对陈独秀第二次赴日本的原因和时间的描述。

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台湾的学者还有另一种说法。“1902年,壬寅,此时清廷又推行新政,公私费赴日本留学者不少,独秀亦去日本留学。”(王健民:《辛亥革命以前的陈独秀》)两岸的史学家对陈独秀第二次赴日本的原因虽有分歧,但对时间的表述是一致的。1902年9月,陈独秀与潘赞化相伴到日本,进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陆军科。陈独秀与同学汤尔和都关心时事政治,遂结成好友。汤尔和尤为赏识陈独秀的胆识和为人处事,埋下十几年后推荐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伏笔。

陈独秀这次赴日本学习军事,与受帝俄侵占东北的刺激有关。国家,打击帝俄,收复东北。“1903年,帝俄在我东北违约不撤兵。东京留学生黄兴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决心以尚武精神,开赴东北。独秀亦是其中成员。未几,日政府循清廷的要求而勒令解散义勇队,大愤。”(沈寂:《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陈独秀把对清政府的愤怒,发泄到了清政府走卒———学监的身上。在成城学校,学监姚煜(文甫)常钳制学生,阻挠学生学习军事,而且生活腐化,陈独秀等人决心好好教训一下姚煜。1903年3月31日晚,陈独秀、邹容、张继、翁浩、王孝缜等5人闯入姚煜的房间,声言要割掉他的脑袋。姚煜哀求宽大。邹容说:“纵饶汝头,不饶汝发”,于是“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稍稍发抒割发代首之恨”。并把姚煜的发辫悬挂在留学生会馆,在旁边还特别写上“留学生公敌姚某某辫”。事后,姚煜与清政府驻日公使勾结日本警方,4月初把陈独秀、邹容、张继3人送回中国(章士钊:《疏〈黄帝魂〉》)。这是陈独秀第二次到日本的主要情形。陈独秀这次在日本虽有近8个月时间,但因是被迫逃亡日本,而且是在成城学校学习陆军军事,用心在革命活动上,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没有丝毫关联。

  •   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保证陈独秀顺利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06年暑假,陈独秀第三次到日本,与苏曼殊结伴,纯属暑假旅游。暑假过后,陈独秀和苏曼殊一起回国,在皖江中学任教。陈独秀利用“芜湖图书社联络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被人告发,巡抚恩铭‘欲穷治之,羽书连下’,陈独秀被迫于1907年春又到日本东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任建树:《陈独秀大传》,第77页)这是陈独秀第四次到日本,而且也是“被迫”。

陈独秀这次在日本,和章士钊、苏曼殊共住一室。“陈独秀和章士钊在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文,同时到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第29页)陈独秀晚年曾描述过这次在日本的生活。陈独秀说,这次在日本,“交往最熟的是章士钊、苏曼殊二人,他们三人住在一个贷家里(即几人合租一屋居住)。他说一人一个性格,他自己专攻西方民主学说,酷爱西方文学,尤其是浪漫派的作品,他对雨果的《悲惨世界》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他对欧洲文学名著都涉猎了一下,没有一篇能与《悲惨世界》匹比的。同时他自认对‘小学’(即音韵训诂)、《说文》考据最感兴趣,终其生都研究不辍。”(濮清泉:《我所知道的陈独秀》)陈独秀这次在日本的时间虽较长,但也只是进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或是到早稻田大学学习法语,主要是边学习英文、梵文,边参加反清革命,根本没有进任何正规的全日制普通大学,更没有进入所谓“东京日本大学”。

1909年9月,陈独秀回国。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上海。1914年7月,东渡日本,帮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这是陈独秀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日本。

陈独秀一生虽到过日本5次,但没有进入过“日本东京日本大学”,完全不可能“毕业”。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说陈独秀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肯定是假学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陈独秀的生平,也没有发现陈独秀进过“日本东京日本大学”。只肯定陈独秀进入过日本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人物注释集》第37页)。蔡元培替陈独秀伪造了一个假学历欺骗教育部,让陈独秀有一个“体面”的学历,顺利获得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任命。

陈独秀没有担任过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职

蔡元培还给陈独秀伪造了“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任职,以此证明陈独秀的行政才能。陈独秀确实和芜湖安徽公学、安徽高等学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没有担任过安徽公学的教务长,更没有任过安徽高等学校的校长。

安徽公学的前身是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冬,迁回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陈独秀是迁校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热心推动安徽旅湘公学迁回芜湖,改办为安徽公学,“所以后来高语罕说:‘迁校运动的中心人物,就是陈独秀。’1905年2月,安徽公学正式在芜湖开学,校址就在繁华的‘二街’上。”(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第49页)安徽公学开办之初,陈独秀并没有在校内任职。这一时期,他一方面热衷编辑《安徽俗话报》,另一方面已积极投身反清的暴力革命活动。1904年10月,陈独秀应章士钊函请到了上海,由杨笃生监盟,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躲在蔡元培租来的房子里,天天跟随杨笃生等人试验炸药,研究暗杀。陈独秀与蔡元培因此相识并结下友谊。1905年1月,暗杀活动失败,陈独秀回到芜湖。1905年暑假后,陈独秀才到安徽公学担任国文教师,但仅过一个学期,陈独秀就离开安徽公学,创办徽州公学。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没有陈独秀任安徽公学教务长的记载。

陈独秀也没有担任过安徽高等学校的校长。安徽高等学校由陈独秀主持创办,但陈独秀只担任过教务长,没有担任过校长。1912年1月初,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主持安徽的实际工作,大力推行行政改革,以新政权施展政治抱负。陈独秀“任都督府秘书长时间不长,就由李光炯接替了。陈把秘书长职务交出后,就在原安徽高等学堂的旧址,重办安徽高等学校,自任教务主任,聘安徽桐城马通伯任校长”(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第54-55页)。胡明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同,指出陈独秀在担任“都督府秘书长”时,“还在安徽高等学堂里担任教务长一职,校长邓绳侯即是孙毓筠都督任内秘书班中领衔第一的邓艺荪。邓之前的校长为马通伯(共昶)。”(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第68页)由此可以肯定:陈独秀是安徽高等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但因为时任都督府秘书长,忙于安徽全省的实际政务,不可能用心于一间学校的行政事务,所以,自学校创办开始就只担任教务主任,从未担任过校长。

陈独秀也强调自己没有“学位头衔”,“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1916年12月,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决定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从北京回上海后,曾对邻居岳相如这样说:“蔡先生约我到北大,帮助他整顿学校。我对蔡先生约定,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我试干3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回沪。”(石元皋:《陈独秀生平点滴》)陈独秀的自述是最权威的说明。陈独秀强调自己“没什么学位头衔”,即明确没有在全日制普通大学大学毕业,也强调“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肯定也就不可能担任过安徽高等学校的校长。

蔡元培为什么要这样写?

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么一份不确切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保证陈独秀顺利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因为蔡元培“被任命为校长的时候,北京大学以它守旧的传统而出名。……教授和学生们多声名狼藉,他们时常放纵于赌博或嫖妓”(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67页)。蔡元培抱着整顿北京大学的决心出任校长,而且立意从文科整顿做起,延聘教员从聘请文科学长开始。文科学长不但必须是“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还必须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顿”的革命的精神。陈独秀当时“是一员闯将,是影响最大,也是最能打开局面的人”(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第55页)。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次第执行与蔡元培商定的整顿北京大学文科的办法(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对北京大学文科进行改革和整顿,推动蔡元培全面整顿北京大学。蔡元培对陈独秀也简任放权,凡北京大学文科“人事、行政,一切由陈独秀先生主持,不稍加干涉”(罗章龙:《椿园载记》)。陈独秀长北京大学文科后的首要工作是广延人才,充实新的有生气的力量。陈独秀首先给胡适去信,希望胡适“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和刘半农等人先后应聘。不久,北京大学文科便成立以陈独秀为首,胡适、沈尹默、章士钊、钱玄同等人参加的学制改革机构,正式启动北京大学文科的改革,逐渐改变了北京大学文科的面貌。

陈独秀对北京大学文科的改革和整顿,还表现为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北京大学日刊》发布的《文科学长告白》,可以看出陈独秀整顿与改革的部分措施,最重要的是严明校纪,完备制度。凡是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决不迁就姑息,一律给予相应处分。

在整顿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对文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进行改革,扩充文科,增设新系,规模日见宏大,教授日益增多,并分别设立哲学、中文和英文研究所,并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断进行新的调整。学生除完成必修课外,可以自由选课,既可听本系老师的课,也可去别系听课,还可以与教师自由商讨学理。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听课的,既有经过入学考试的正式生,也有经发证注册的旁听生,甚至有悄然而至的“偷听生”。毛泽东和瞿秋白就曾是北京大学的旁听生。

蔡元培说:“北大的整顿,自文科起”,始于陈独秀任文科学长以后,“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如果陈独秀不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肯定不会在北京大学文科。伟大的五四运动恐怕也就不会发端于北京大学了。

陈独秀不尽确实的履历,若放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是造假,但对历史事件,应当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

 

 


—— 信息源自: 南方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