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美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模式要改吗

--------------------------------------------------------------------------------
点击次数:3358  发布时间:2007-8-16 16:43:07

    《2005年中国新闻教育十件大事评析报告》中的两大事件颇具讽刺意义,一是“我国新闻类专业达到661个”,二是“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虽然有关这两大事件的争论早已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浪潮之中,但在考察了美国众多新闻院校课程设置之后,再次审视这两大事件,发现或许可以从中西新闻课程设置的比较中得到一点启发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媒体不招新闻专业学生”,成为了当今新闻学子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随着新闻类型的细分,报道领域渐趋专业化,媒体常常青睐既熟悉报道领域又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但在这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要熟悉报道领域知识的人才,而我国新闻教育由来已久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传媒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跨学科培养是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纽约大学的新闻专业下面分了许多具体的报道方向,分别是:纽约都市报道、美国国家报道、文化报道和文学批评、金融与经济报道、科技、医疗与环境报道。纽约大学的新闻学院还和国际事务研究学院合办了三个方向的报道专业———拉美与加勒比国际形势报道、法国国际形势报道和近东国际形势报道,旨在为各类不同需求的媒体输送精通报道领域的新闻人才。另外,丹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新闻学院也推出了与其他学院的合作新闻专业研究方向。

    体现在专业课程上,此类新闻院校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大约只占全部课程的1/4,其余3/4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其他方面的课程,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文学等。而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早在20世纪40年代任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就曾重组本科生新闻课程,减少了写作、编辑技能方面的课程,代之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内容。②可见,施拉姆早在40年代美国新闻学开创之初,就将新闻学设置于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土壤之上了。

    新闻教育在报道领域专业化改革的同时,尤其要警惕进入“其他学科化”的误区。我国某师范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的一份教学方案称,该专业毕业所需163学分。其专业系列课共分为四大系列,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系列的应选学分为43学分,占整个毕业所需学分的26%③。这种“文学化”的误区看似专业发展若干年之后的错误走向,其实在发展之初就已经播下走入误区的种子,主要原因在于某些综合型大学、文科院校新闻专业的老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中文专业。与“文学化”误区相对应的是,随着一所所理工院校开出新闻专业,来自理工专业的教师们也纷纷转战新闻专业,新闻“理工化”倾向也开始出现。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地质院校也跟着开设新闻专业,不知他们会不会将地质学专家们也纳入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之中?由此看来,“复合型”一词说起来简单,但操作并不容易,仅仅将两个学科硬性“拉郎配”是很难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的。

    新闻专业学生为应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一部分人已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辅修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笔者认为这很好。但辅修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学有余力的人,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在精简新闻专业课程的同时,给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爱的报道方向(或报道领域),提供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选修模块,让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具备扎实的知识素养。

    媒体融合趋势为新闻教育提供新平台

    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另外一个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媒介划分的单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许多新闻院校以此为依据下设两个系:新闻学和传播学系。而新闻学系之下又常有两个专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从字面上理解,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等,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生则会选择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就业。但事实上,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除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单位之外,一些数字网络媒体,比如网站、流媒体等在传媒市场上蓬勃发展。新兴媒体更需要专业选手加盟,但苦于对口人才难觅,导致数字媒体的从业人员大多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此外,中国很少有新闻院校设立新闻摄影专业,而大多数院校则仅仅把摄影课当作点缀,造成摄影成为新闻专业里的冷门方向。笔者就曾见过新华社某分社招考考场上,考文字记者的学生排了满满一个200人的会议室,而考摄影记者的队伍只有寥寥10人左右,但当年该分社招录指标是文字和摄影记者各2名。

    媒介的单一划分导致了毕业生感觉课堂里学的东西在工作中“没用”,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事实上,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工作选学生”,而不是“学生选工作”。新闻专业的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广电专业学生去报社工作的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就暴露了新闻教育中媒体单一划分,难以应对学科交叉性和未来不确定性。试想,一位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了4年采访写作后却发现自己不会操作摄像机,一位广电专业的学生好不容易学会写简洁的电视新闻稿后却发现自己不会写长篇通讯,这样多少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学无所用,就业面太狭窄。

    与“媒介划分单一”相对,目前美国一些新闻院校开设了“融合新闻学”(c onv ergencejournalism)专业。这一专业建立在媒体融合趋势之上,为美国新闻学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推出的融合新闻学专业,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学院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一种媒体形式的写作,而且要将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的写作方式全部纳入学习范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设这个专业,目的在于培养“背囊记者”(backpa ckjournal ist,又称“全能记者”),让学生毕业后可以有多种的媒体选择。

    “媒体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媒体的适应力,更是一种新闻界的新趋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和章于炎博士2006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作的关于媒体融合的讲座上,曾做了这样的介绍:“媒体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将这个假设付诸实施的较为著名的实验园地,是在佛罗里达的TAMPA(坦帕),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尝试,三十多个媒体被放在了同一个大平台里运作,尝试了一次多家媒体的融合:TAMPA先驱报、WFLA电视台和TAMPOBAY在线,在同一个写字楼同一个平台上办公。这样,他们的网站上有电子版报纸,这是网络和报纸的融合。电视台和报纸则会联合采访,共同工作。布赖恩布鲁克斯院长介绍说:“关于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有一种大胆的设想,媒体将大规模合并与联合。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岀媒体融合的新平台。”

  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实习是新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目前的高校新闻教育采用的实习方法,大致概括为“低年级校报小打小闹,高年级挂职编稿睡觉”。也就是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前两年除了上专业课,其余时间就是在自己学院小小的实习园地———校报上写写校内新闻,等大三大四到了实习期,千方百计找个媒体挂职锻炼。可惜如今的媒体接近饱和状态,人满为患,甚至出现了一个记者带十二个实习生的局面,学生们整天在实习单位无所事事,重要的新闻不让实习生跑,他们只能挂在报社编个小稿子,写个小通讯,再不行就趴在电脑前打瞌睡。新闻专业的实习究竟能起到锻炼的作用吗?

    针对低年级的校内实习的不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推出了一种叫“新闻习作导师制”,可以借鉴。该校将每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分到各个专业老师名下,由每个老师负责指导几个学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一个学年中,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此方法实施以来,学生的实战能力得以提高,而老师也通过指导,理论联系实践,检验了自己的教学成效,查漏补缺,很好地实现了双赢。

    美国比较成熟的新闻学院采取的方法是校报对社会发行。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时候,同时也创办了一份《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这份报纸就是面对社会发行的,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生平时就在这个报社里干。密苏里新闻学院还有自己办的电视台,它成立于1953年,也是进入美国全国电视联播网的一家地方电视台,其设备非常先进。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报刊社和电视台的人员,既有专职员工,也有教师兼职。日常工作则完全是由专职员工、兼职教师和实习生完成。学生从一入学就有机会在学院所办的报刊社和电视台工作,能够很快进入实战状态。随着年级和能力的提高,这段经历又为他们到华盛顿、纽约等更广阔的平台上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美国高校新闻学院组织的另外一种实践活动是专题实践活动。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曾搞过一个名叫“国家公园”的实践活动,由一名教授带队十多个学生,从佛罗里达南部出发,游历美国有特色的各大公园,沿途写出一篇篇的特写。从弗吉尼亚国家公园到新奥尔良爵士公园,这个项目几乎横跨了整个美国大陆。后来有学生在评价教师的网站上写道:“他(指带队教授)写的书索然无味,但是他课程中最棒的就是国家公园实践活动。我们一边旅行一边写下一系列的特写,这可比整个学期都呆在课堂上要有意义得多。”类似的实践我国新闻院校也在探索中。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经常通过带学生外出实践采访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出采访不仅给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也给教师一次言传身教的机会。

    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闻专业的学生理论又该研究到什么程度呢?关于新闻专业毕业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的探讨,也成了近来新闻教育界的争论焦点。我国新闻教育中,硕士论文一般要求写三万字以上的理论性文章。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可以写一篇6000字以上的深度报道,或制作30分钟长度的电视深度报道,并不要求必须发表或播出过,导师评价合格就行。当然这是对导师的专业水平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论文可以写新闻作品,也可以写理论性的文章,本科生则根本不要求写毕业论文。⑤美国的模式是否能够移植到中国呢?目前已有专家提议:中国新闻专业的毕业门槛也应该改。至于如何改,吴信训教授提出将发表在省市级以上媒体上的新闻作品列入毕业考核范畴。类似建议的提出为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专业毕业门槛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如果有了这条要求,新闻博士不会写新闻的奇怪事就不会再发生。-(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信息源自: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