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初期和深化阶段,其主要矛盾在内容和层面上都发生了变化,作为这场改革的行为主体——政府、学校、后勤实体如何认识这种变化并适时调整角色定位,并在推进过程中把握好角色分工、角色能力、角色责任,是这场改革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后勤服务 主要矛盾 角色定位
2002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高校后勤所凸现出来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按照“政府统筹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1]的做法,政府、学校、后勤实体根据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参与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进一步认识这种新的矛盾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并在推进过程中凸现角色分工、角色能力、角色责任,使这场社会化改革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政府、学校、后勤实体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矛盾变化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引起,而要引导事物向良性方向发展,又是以及时解决其主要矛盾为先决条件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由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矛盾所引发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是以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依托的,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又是以解决新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为背景的。因此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动、推进、深化,是围绕着高校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及时解决为主线的。高校后勤是为高校改革、建设、发展服务的,而高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又是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体系内进行的,所以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矛盾变化必然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1.国家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战略调整,要求高等院校扩大规模,后勤“瓶颈”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精英教育,从体现殷切希望和人文关怀出发,国家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此时的后勤保障服务是行政性的、福利性的、包揽性的。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推进,急需大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必须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战略调整,根本的途径就是扩大招生规模。而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学生生活设施严重缺乏,成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此时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主要矛盾就是学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与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学生生活设施严重缺乏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高校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通过转变体制、改变服务模式、加快学生生活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举措,打破了后勤“瓶颈”,为高等教育的扩招创造了基本的物质平台。
2.国家实施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战略转变,要求高等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建立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焦点。按照国家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21世纪前50年,我国教育要建成总量充足、配置均衡、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要求各高等院校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走内涵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在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上,要求有一个能为学校功能发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新的后勤保障体系。然而此时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所面临的现实和主要矛盾就是,旧的保障体系被社会化改革打破,新的保障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真正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主要矛盾在内容和层面上都发生了变化。改革的初期,后勤“瓶颈”问题可以说是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的带有体制性的问题,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深化改革,建立新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观层面的问题。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这种矛盾变化及问题层面的转化,必然会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行为主体——政府、学校、后勤实体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也同时要求政府、学校、后勤实体要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来找准位置,推进工作。
二、行为主体——政府、学校、后勤实体的角色定位
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主体行为的期望系统,它是权力和义务的集合体。角色定位是一种最先进的组织原则,它强调角色分工、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主体行为的角色会发生变化,角色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系统中,政府、学校、后勤实体是三个不同的主体行为,他们的角色分工、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的调整与显现,与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
(一)、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宏观的调控者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在角色分工上,政府无疑充当了改革主导者的角色,这是由当时高校后勤保障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因为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几十年的行政性的、福利包揽性的高校后勤服务体制,没有政府的强力意志,靠单个学校显然是无法做到的。正是因为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政府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有效发挥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当这种旧的服务体制被打破,需要建立一种符合各个学校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新的服务保障体系时,政府如再继续主导,势必会形成一刀切或新的统一模式,这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趋势相悖。此时的政府角色分工上应当以宏观调控者面目出现,并在体系内、外的调控方面显示自己的角色能力和履行自己的角色责任。
1. 体系内的调控(组织调控)。这种调控主要是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由其主导成立的与学校后勤保障服务项目相关的行业组织如饮食、公寓、绿化、物业管理、能源、交通、接待等专业委员会,制定各项目的服务标准,出台各行业收费的参考价格,并通过行业服务水平评估,以促进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条件的逐渐改善、服务成本的日趋合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这种调控是必须的,也是各高校及后勤实体所希望得到的指导性的调控,是一种体系内的调控。
2.体系外的调控(政策调控)。即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和环境保障。在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有两个方面是急需政府作为的:一是关于后勤资产产权问题。高校探索了这么多年,仍无法走出误区,政府应明确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后勤实体的税收问题。国家规定减税三年,但三年之后是否减免,没有明确。既然国家每年拿出不少资金扶助贫困学生,政府可否象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一样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明确规定校办企业的税收一律先征后返,返回部分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种调控是体系外的调控。
政府做好了这两方面的调控,既尽到了自己的角色本份,又解决了高校、后勤实体一直希望解决而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也真正体现高效政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学校:改革的参与者、改革的实施者
在政府主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时,学校的角色分工是改革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其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起到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利益:负担减轻了,贷款容易了,条件改善了,规模扩大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等等。现在改革进入中观层面的深化阶段,如何建立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关键看学校自己的作为了。也就是学校要从改革的角色分工上,由参与者变为实施者;在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的调整与显现上,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一是要有明确地甲乙方体制。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后勤保障服务的协调、监督、管理职能,乙方作为经济实体,通过向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而取得合理收益。二是甲乙双方要有对等的职责、权利、义务。这种对等的责、权、利关系要通过契约的方式予以规定,使之具有公正、公平和法律约束力。
2.建立高效的后勤资源保障体系。一是要按资产效益最大化原则重组资源。从现实情况看,高校后勤资源可以重组为租赁、托管、经营三大类资产,高校和后勤实体按照市场规律,租赁、管理和经营这些资产,可以极大地提高后勤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后勤资源的市场化管理成为现实。二是突破改革的“瓶颈”误区,明确界定产权。后勤资源的产权一度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瓶颈”因素,我们认为,在国家没出台高校后勤资源产权政策之前,后勤资源的产权仍应是学校的。一方面,高校后勤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正常进行和师生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办学评估的重要价值砝码。另一方面与我国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并不矛盾,因为从目前实践来看,学校拥有全部产权的这种方式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有利于贯彻学校“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
3.建立充足的后勤经费保障体系。高校后勤保障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作支撑,所不同的是,那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经费体制将被更高效、更科学的经费体制所代替。一是要实行保障经费的拨改付体制。这是指原有维持高校后勤保障运行的经费由按计划拨款改为按市场方式,对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国家没出台高校后勤服务参考价格之前,各高校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服务,参照当地物业管理价格标准支付服务费用。二是要按市场规划实施收付两条线。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依托学校服务性资产提供服务,学校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利用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功能产生收益,学校则按优质(资产)优价收取资产使用费。
4.建立完备的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新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运行的高校后勤服务考核评估体系的真正建立和不断完备。一是要支持鼓励甚至要求承接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实体,取得ISO9001的质量认证。二是要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后勤服务考核体系,三是要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明确什么情况下全额支付,什么情况下奖惩,并以契约形式规定下来。
这四个方面的推进过程,既是学校作为改革实施者发挥角色能力和履行角色责任的过程,也是学校后勤保障服务主要矛盾的解决过程,同时也是新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架的建立过程。
(三)、后勤服务实体:改革的执行者、市场的竞争者
后勤服务实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其角色分工是改革的执行者。尽管他们由行政管理者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由吃皇粮变成了自负盈亏,由行政管理部门变为企业性质单位,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改革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如果没有他们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的发挥,这场改革就不会有如此顺利。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今天,他们也面临着角色的调整,那就是要由改革的执行者变为市场的竞争者。他们的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也就必须围绕者怎样成为优秀的市场的竞争者而展开。
1.树立信心,发挥优势。后勤服务实体目前最大的心态是担心和害怕社会企业的竞争,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发展。从长远看,后勤实体与社会企业相比,更具优势:一是后发优势。后勤实体通过这几年的人员结构调整,已逐渐汇聚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上高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可以逐步将他们造就成一个集管理、科技、文化都较为先进的企业。二是本土优势。作为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高校大市场,没有哪个社会企业能像后勤实体这样具有天然的人缘、地缘、资缘的优势。
2.要有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选择与能否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后勤实体要根据自身情况,包括所处的学校、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选择。一是可以选择做大做强,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可以选择做专做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要进军新的领域,如科技、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国家关于高校税收政策没有进一步明确、企业发育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坚持两条腿走路是必要的。一是继续坚持对经营性的企业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使企业逐步规范化;二是对服务性的单位,目前应苦练内功、增加积累,待时机成熟后再注册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