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兰州中支在实践中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几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发挥好人民银行分支行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总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坚持立足当地实际,紧紧依靠地方党政的关心支持;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支农投入,最大限度地凝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必须不断创造条件,坚持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这是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杨明基在银川召开的人民银行分支行长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时发出的肺腑感言。
这几年,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积极发挥三个作用,突出三个重点,用好三个手段,优化三个环境,努力探索人民银行分支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实效,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请看人行兰州中心支行是如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发挥“三个作用”
兰州中支党委认为,政策引导作用、“窗口指导”作用、参谋助手作用是基层央行有效发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为此,兰州中支积极发挥好这三个作用,有力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43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456万,贫困面达2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5%。为此,兰州中支从甘肃“三农”实际出发,提出了“更新金融支农理念,拓宽资金供应渠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建立支农长效机制”的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兰州中支相继出台了《关于金融业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和办法,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兰州中支又出台了《甘肃银行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大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全省累计发放短期农业贷款476.63亿元,到今年6月末,全省短期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0.03%,比2005年末上升0.88个百分点。中央党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组一行在甘肃张掖市临泽县进行调研时认为,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肯定,尤其是金融与政府的默契配合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课题组调研后编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临泽实践》一书,并被确定为中央党校教学辅助材料,供党校学员学习交流。
兰州中支在按季召开的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把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研究,要求各家银行按照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三农”的支持力度。2005年以来,引导农业发展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在保障粮棉油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同时,积极扩大商业性信贷业务,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20.95亿元。引导农业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和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累计发放各项贷款511.28亿元。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户、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劳务输出和小型农产品加工的信贷投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48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0.73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8.53亿元。引导国家开发银行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搭建融资和担保平台,在定西、甘南等市(州)发放贷款7.89亿元,积极解决县域经济、“三农”等领域的融资难问题。
近两年,总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兰州中支及时把总行的政策意图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针对地方党政关注的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等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深入调研,形成了一批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2005年以来,全省人民银行共完成重点调研课题93项,围绕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由于针对性强,符合甘肃实际,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有的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被采纳。
抓住“三个重点”
兰州中支党委认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惟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根据甘肃实际,兰州中支重点抓了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金融助学。
兰州中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以及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向农、林、牧、渔业发放贷款465亿元,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全省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甘肃东部已形成“百万”亩果树经济林,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部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生产基地之一;西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南部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目前我省共有2346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占到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其中玉米制种、啤酒大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等6种特色农业的生产规模和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农民户均从特色产业中增加收入千元以上。
农民外出务工是甘肃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甘肃省委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兰州中支结合省情,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决策部署,制定了《关于切实做好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把劳动力输出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产业,准确掌握农民工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对农民工劳务输出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工增加收入。到今年6月末,全省农民工劳务输出贷款余额达到6.59亿元,扩大了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了劳务经济效益。目前,已形成家政、保安、缝纫等各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劳务品牌。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省累计输出农民工945万人次,劳务收入252亿元。
“教育扶贫”是甘肃省确定的“造血”式扶贫工程之一。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是金融支持“教育扶贫”的一种新的探索。兰州中支针对全省贫困学生占比高的实际,选择了对助学贷款需求量大的贫困地区定西市作为试点,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暂行办法》,解决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问题,探索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相结合的新方式,使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贫困家庭也享受到贴息政策。今年甘肃省政府又把这项工作列入为民要办的12件实事之一。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实好,兰州中支在全省开展了“助学贷款进村镇”活动,5月份在会宁县举行了“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启动仪式”,甘肃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进村镇活动全面推开,总行有关行领导亲临仪式并给予肯定:“甘肃省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与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式,是对助学贷款业务的开拓创新和有益尝试”。6月上旬,人民银行践行科学发展观新闻采访团,又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给予了较高评价。目前,全省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近3.7亿元,发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224万元,解决了5万多名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为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拓宽了渠道。
用好“三个手段”
兰州中支党委认为,在目前基层央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可用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发挥好支农再贷款的作用,必须支持农村信用搞好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定价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
甘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信贷资源有限,对支农再贷款依赖性较强,兰州中支从全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和资金供求状况出发,将支农再贷款限额重点向这些地区倾斜。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内7个县均为国家级扶贫重点县,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农村信用社承担着90%以上的农业信贷投放,存贷款比例偏高,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兰州中支针对临夏州农村信用社实际,2004年以来累计调增支农再贷款限额4.5亿元,解决了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使农户人均纯收入净增195元,有力地支持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经济发展。近两年累计向平凉市调增支农再贷款限额2.7亿元,重点支持了1.16万农户发展种植业,使农民户均增收2147元;支持1.6万农户发展养殖业,使农民户均增收1773元。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甘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支农再贷款限额增加到35.3亿元,占全省支农再贷款限额的56.3%。2005年以来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16.72亿元,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的关键。甘肃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较重,推进改革的任务比较艰巨。兰州中支多次深入问题比较多的农村信用社进行现场调研和辅导,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试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步伐。目前,甘肃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比2005年末下降7.6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比2005年末提高2.4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为229.13亿元,占到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3%;与农村信用社有贷款关系的农户达到290多万户,农户贷款面达到65%以上,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总体实力较弱、贷款定价能力较低。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兰州中支指导农村信用社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贷款定价办法,本着市场化、科学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原则,逐步由粗放的利率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过渡。针对越是贫困地区贷款利率越高的突出问题,对11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情况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定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其合理定价、灵活定价。通过两年多的督促指导,全省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市场化定价、差别定价的意识逐步形成,贷款定价能力有所提高,贷款定价趋于合理,贷款利率水平更加符合农村实际。
优化“三个环境”
兰州中支党委认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良好金融舆论环境、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和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这样,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才能得到高效、全面的发挥。
兰州中支通过工作汇报、金融座谈会、研讨会、新闻通气会等形式,加大对货币政策的宣传,进一步增强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了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6年4月7日兰州中支与《金融时报》社联合在全国率先举办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为主题的首届甘肃金融论坛,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农村金融服务个性化模式,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路。同时,兰州中支通过竞赛、演讲、座谈以及文艺汇演、金融知识进农户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开展银行卡、反假币、反洗钱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宣传普及活动,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对金融知识更加了解,优化了农村金融舆论环境。
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优化不但关系到货币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落实,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兰州中支指导农村信用社采取小前置方式集中接入支付系统,成功解决了农村信用社接入支付系统的难题,全省县(市)及以上城区农村信用社已全部接入支付系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周转速度。采取了“统一全省同城票据交换时间,建立隔夜头寸拆借机制,改分散清算为集中清算”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村信用社同城票据交换差额无法及时清算的问题。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汇款和大量携带现金不便的问题,结合我省劳务输出的实际,创造条件推广农民工易于使用的银行卡特色服务。指导各家银行在面向农村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布放POS机具,带动了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针对目前农村仍然以现金结算为主的现状,兰州中支把优化农村现金券别结构与运钞体制改革有机结合,使广大农村地区市场流通货币券别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为了防止假币坑农害农,在全省建立了89个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聘用了农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形成了“乡镇有组织、村屯有人管、宣传经常化”的反假货币工作格局。采取补贴资金划拨直接到县的方式,解决了中央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拨付问题,保证了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探寻外汇管理政策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合点,简化农产品出口企业核销手续,开辟农产品核销“绿色通道”,实行农产品出口核销属地化管理,对促进全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的基础条件。兰州中支积极开展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14个市州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加大了对全省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与《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了“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研讨会”,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就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指导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维护金融债权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大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和征信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