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博主注意到了《法制晚报》发的一则关于才子之乡临川出才子的新闻,文章说,江西临川两所中学今年50人考上北大清华,其中,临川一中38名,临川二中12名,共占该省总数三分之一。因两所中学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镇——顿渡镇,所以文章标题为《江西小镇50人考上北大清华 探究临川“高考神话”》
文章说,在这个小镇经济并不发达,甚至找不出一家星级宾馆。但三轮车夫跟客人介绍时,都这样说:“我们的特产是大学生!”镇上几条街道两旁许多商店和餐馆的名字都以“才乡”“书香”之类词语命名不愧是才子之乡。
才子之乡,博主认为其中有两重意思,一是这个地方出人才,如今年仅一个小镇出了50北大清华学生;二是这个地方尊师重教的风气很好,商店都以“才乡”“书香”之类词命名。
可见,临川才子之乡非浪得虚名。
但博主注意到文章中提到的更有意思的是,高考神话带来两所学校的“烦恼”——复读热潮,文章是这样描述的。这个偏僻小镇的“高考神话”给高考落榜生或者不如意者带来了极大诱惑。尽管江西省的高招工作尚未结束,但是在临川一中,7月初仅仅三天时间来报名复读的学生就突破了1000人。“这个开局令我们也很意外,计划是招复读生1500人左右,但近一个月,前来报名的人还是源源不断!”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同样的局面也出现在临川二中。“今年高考成绩低于420分的我们基本上不要,一中对复读生也是限分的,400分以下要到我们这两所学校复读基本上不可能。”临川二中行政办主任熊海水说。7月31日,记者在临川一中的招待室看到,从各地赶来的家长挤在一起,手里拿着各路领导批字的纸条,等待着学校领导的出现。
不足为怪。
这里不足为怪同样有两重意思。一是高考神话的出现使两所学校出现复读热潮是必然的,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在这里复读而“手里拿着各路领导批字的纸条,等待着学校领导的出现”而不足为怪。另一个意思是,这两所学校对复读生进门设了一定的门槛,不是说想复读就能进学校的,要么有足够的钱,要么有“领导关系”,要么高考成绩不低于400分,客观地造成了一定的“高素质”的高四生,考生素质相对较高,那么高考神话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
其实,博主真正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注意到前两天的一则新闻报道。
8月5日,这样的一则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周济认为,“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而博主了解到的信息是,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公办高中,现在学校也在一些媒体做了广告宣传,目的是无外乎两个,提升学校社会形象和引学生前来复读(深造)。在两个学校的有关网页上,也有这方面的信息宣传。其中,临川一中的饶校长于7月1日发表了《致广大有志同学的一封信》,信中说:“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昨日的梦想,为了明天的辉煌,请到临川一中来,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好在教育部长的禁令是说明年起公办高中明年起禁止办复读办,要是部长的禁令作用期效提前一年,根据两所学校在新闻中出现复读热的描述,那么,接下的来的结果也许会比复读热更为热闹——学校怎么回复那些热情报名复读的学生家长?学校怎么安排那些为参加复读而放弃一般大学(并非理想中的大学)的追梦考生?
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临川的这个小镇已经成就了高考神话,但明年的这个时候,造就“神话”出现的原因之一——高素质的高四学生(甚至低素质的也不能招收)不复存在,临川的高考还会“神话”吗?到那时,学校会不会为了捍卫“神话”而“顶风作案”或暗中操作呢?不妨让我们擦亮眼睛,等待这场充满悬念的“龙虎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