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市某餐馆来了一位外国人,由于无人懂得英语,双方比划了几下,没有任何结果,这可急坏了服务员。忽然间一位领班想起在饭馆中实践的大学生小潘。小潘出现后,问题迎刃而解。
小潘是宝鸡人,在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就读。他告诉记者,自己每个假期都从事社会实践,有时还可拿到一些劳务费,多则600元,少则200元。像自己这样一边实践,一边还可得到劳务费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联盟。于是,记者走访了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附近几所大学。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暑期留校大学生数量庞大,除考研、司法考试、自考以及各种资格考试等以外,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数占有一半之多。
社会实践受到高校重视
大学生社会实践目前被各高校所重视,许多高校都设为必修课,实习单位有学生自己联系的,也有学校推荐的,实习时间多在寒暑假。当然,也有少数同学从进校到毕业时都在从事社会实践以至最后留了下来。三年级学生实习期间往往是实习高峰期,这时实习单位基本“人满为患”,实习人数供大于求。
从大学生实践的类型来看,多数都在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在文科生中最为明显。像外语类学生多从事家教或在其他院校代课;中文专业学生从事实习记者、编辑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我市旅游业比较发达,有些大学生还从事导游工作。然而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发传单、礼仪、促销等。
获取经验是首要目的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获取社会经验是首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实践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也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靠社会实践获取一点生活补贴;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职业的尝试。
调查和走访中,也发现了例外的情况。有几位大学生就明确自己对社会实践没有多大的兴趣,除了客观原因如时间不够用等之外,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是考研深造。一位师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对记者说:“社会实践是一件好事,尤其对我们没有社会经历的人来说,的确有不小的帮助,但对于我来讲,首要的是考研。”
实践提高适应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和现实相结合,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实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据调查,凡是有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一般能够显得从容不迫,工作后能尽快进入状态。深层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好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尤其是那些跨国大公司、企业等单位。
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实习期间在校外租房引发的大学生安全和同居问题已成焦点;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欺骗事件时有发生;借着社会实践欺骗家人,整天泡网吧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