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835 发布时间:2007-8-7 13:20:39 今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消费信心增强,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据对全省4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山东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505.7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构成农民生活消费的八大项支出实现全面增长。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特点 1、食品消费结构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主食支出比重下降较多,在外饮食及肉、禽、蛋、奶等消费支出增长较快,膳食结构继续向营养型发展。上半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现金支出52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其中,人均主食支出25.3元,增长10.5%;人均肉、禽、蛋、奶及水产品支出171.6元,增长16.4%;人均烟、酒、茶、饮料支出97.5元,增长10.3%。在食品支出结构中,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已占到整个食品消费支出的16%,人均达84.6元,增长13.4%。 2、衣着消费趋于时尚。山东农民衣着消费已从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成衣化转变,衣着服饰品种、规格更加齐全,衣着消费进入以成衣消费为主的新阶段。上半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06.3元,增长14.1%,其中购买成衣支出占衣着支出的比重达62.8%。农村的衣着消费日益趋于城市化。 3、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加大了农村旧房改造、村庄规划建设的力度,农户新盖房屋或购买商品房增多,居住消费成为上半年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70.4元,增长19.2%。 4、家庭用品稳定增长。随着农民购买能力的逐步增强,消费重心开始由一般用品转向耐用消费品,由低档的家电产品转向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家电产品,由满足物质享受的产品转向追求精神享受的产品。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9.9元,增长7.3%。其中,购买日用品人均支出25.8元,增长9.3%;购买机电设备用品人均支出33元,增长9.2%。 5、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扩大了农民的经营活动范围,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工具,为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摩托车、电动车、移动电话等新产品成为山东农民消费支出的新亮点。上半年,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人均支出204.4元,增长21.3%,增速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其中,购买交通工具人均支出71元,增长36.8%;购买通讯工具人均支出22.6元,增长13.9%。 6、文教娱乐内容丰富。农村居民在不断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文教娱乐等精神追求逐步增多。而且从今年起,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农民家庭教育负担明显减轻。上半年,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人均支出154.8元,增长6.1%。其中,购买文教娱乐用品人均支出39.5元,增长13.6%,主要是计算机、文化体育用品等购买量增加;学杂费人均支出87.2元,下降3%。旅游、休闲娱乐消费、购买书报杂志费、成人教育培训费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7、医疗保健意识增强。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民对自身的健康保健倍加重视,有能力及时就医问药。特别是近几年医疗改革对药品进行了十几次的降价,已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2.8元,增长9.9%。其中,购买药品人均支出36.9元,下降2.5%;医疗费人均支出67.6元,增长12.7%。 8、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保持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人均支出38.6元,增长7.5%。其中,以购买手表、旅馆住宿和美容美发消费增加较多,分别增长了71.3%、50.8%和37.4%。 二、农村居民消费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国家为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但距离全面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相差较远,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医疗费用支出居高不下。近年来,虽然教育收费和医疗保险逐步实行改革,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和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但教育和医疗费用偏高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子女高中以上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费用的大幅度增加,成为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其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在享受医疗保障过程中,农村仍然存在着因病返贫的现象。 2、农村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发展,但存在问题不容乐观。例如部分地区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价高,电视信号弱,制约了农村居民购买电器的欲望;山东还有42.8%的农民家庭没有通上自来水,限制了洗衣机使用,部分地区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更谈不上用洗衣机。目前农村流通体制尚不健全,农村市场规模小、服务质量差,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有些城里无法立足的商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农村,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 3、农民增收的预期不稳定。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政策、农产品价格、外出务工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继续依靠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可操作的空间剩余很小,对农民收入人均增量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从大的环境来看,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还有待改善,农资及涉农服务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更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农民收入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市场规律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民增收依然面临诸多的困难。 4、农村不文明生活习俗抬头。少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缺乏健康的信仰和追求,混淆了传统美德和封建迷信的界限。目前农村部分村民封建迷信的现象有所抬头,而且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家庭红白喜事攀比则成了部分人竞相模仿的时尚,上半年,农民赠送亲友人均支出60.8元,增长17.3%;婚丧嫁娶费用人均支出103.8元,增长16.8%;宗教迷信活动捐赠增长79.5%。甚至出现举债送礼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扩大农村消费最根本的还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民增收上,当前重点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建立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新型农业,通过一整套完整的新型产业体系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完善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取缔乱收费;探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即期消费需求,引导和拉动消费快速增长;打击造假、售假行为,坚决消灭假冒伪劣产品,提供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和文化生活服务项目,增强农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拉动农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新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提高农民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支出预期,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解除农民花钱的后顾之忧;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 4、大力开展文明乡风活动。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农村文明乡风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入开展以读新书、看新闻、办新事、做新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富农”活动,充分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弘扬孝道文化、礼仪文化,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新农村。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李晶
—— 信息源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