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逐利冲动需要宏观调控来遏制
--------------------------------------------------------------------------------
点击次数:3597 发布时间:2007-8-2 14:09:53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而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余人(见8月1日《中国青年报》)。
这几年高校的“超常规”发展,为人诟病已久。高校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它越发像一个经济主体,人们把这戏称为“大学经济”。
在总体急剧扩张中,新闻专业比其他专业扩张得更为迅猛。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说:“新闻教育是一种廉价的教育,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招来很多学生,学生多了收费就高了。”甚至有评论认为,大学“超常规”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大学里的“知识精英”们,他们开设新专业不是首先考虑到社会需求,不是考虑对国家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他们的眼睛仅仅瞄准着蛋糕上的草莓。大学已然不是纯粹的思想园地,不是知识的圣殿,它对经济利益的迫切追逐绝对不比任何商业机构逊色!
由于国家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社会真正需要的,高校供给不上,而社会不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这时候问题就产生了,社会不但要承受“结构性失业”的危害,更要承受“结构性浪费”的长期负效应。一个新闻学科是这样,其他的“超常规”学科还有不少呢!
显然,对大学进行切实的、比较严格的“宏观调控”是必须的。然而,对高校专业设置仅靠“政策”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势下,只有更严格细致的财政拨款,对高校进行引导,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信息源自:山西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