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就业能力调查:毕业生预期薪金明显低于在校生

--------------------------------------------------------------------------------
点击次数:3928  发布时间:2007-6-22 13:42:40

 

用人单位最看重爱岗敬业精神,大学生认为最重要是专业知识技能;虽然7成学生认为工作稳定不重要,但大部分毕业生工作基本稳定;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合同重要,但跳槽时有一半人会选择违约……这几个看似“矛盾”的结果耐人寻味。日前,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彭薇副教授完成了一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从用人单位、已毕业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这三个视角反映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介绍,这次调查向我省各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向已毕业大学生发出问卷199份,收回187份,向在校大学生发出问卷197份,全部有效。

矛盾一

用人单位最看重爱岗敬业精神大学生则更看重解决问题能力

用人单位选人的时候最看重大学生的什么能力?专家从专业知识技能到职业相关的心理素质等,给出了15个选项,而调查结果很有意思。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3项能力分别是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认真负责的精神与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已毕业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的选择相同,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

彭薇副教授分析道,很明显,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也看重他们合作协调的能力。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却并没有被大学生同等看重。这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的基本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有一定的偏差。

矛盾二

就业时都知道要签劳动合同跳槽时一半学生选择毁约

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自己原单位合约未满,这时候如何选择?大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念值得重视。这份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劳动合同的严肃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对守约的责任与意义的正确认识。面临跳槽机会时,53%的已毕业大学生选择“立即中断合同转向新的用人单位”,47%的人选择“等合同到期后再离开”。在校大学生的态度与此基本相同,56%的人认为应“等合同到期后再离开”,44%的人选择“立即中断合同转向新的用人单位”。

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在调查中,有71%的已毕业大学生和80%的在校大学生都表示“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但彭薇副教授同时强调,值得注意的是,7.45%的已毕业大学生和7%的在校大学生明确称“为了保证自己的灵活性,不打算签订劳动合同。另有21%的毕业生和13%的在校生认为“只要其他条件满足,不签劳动合同也可以”。专家分析,这其中既有迫于就业压力的妥协,也有为了自己择业的灵活性而回避规则的考虑。

矛盾三

在校生还向往2000多元的月薪毕业生只敢想想1000多元的了

现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起薪一降再降,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能接受1000 3000元每月的标准,只有极少数人要求超过3000元或者低于1000元的。而这和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价位是基本持平的,说明他们的收入预期是理性而且合理的。

在已毕业大学生的选择中,50.8%的人选择了月薪1000 2000元,25.6%的人选择了月薪2000 3000元,14%的人选择了月薪3000 5000元。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8%的人选择了月薪2000 3000元,36%的人选择了月薪1000 2000元,有16%的人选了月薪3000 5000元,两相比较下来,已经正式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显然对初入职场的薪酬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现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工资一降再降,甚至有毕业生打出了零薪酬的口号。这一现象引起了专家的担忧。彭薇副教授坦言,在目前的环境中,大学教育对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是一种投资,是要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在南京拿1000块钱一个月,仅够维持个人的基本生活,不仅教育投资的收益不合理,更谈不上通过培训和学习再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了。一味压低大学生工资既违背了经济规律、社会公平,也会导致大学生积累的人力资本的退化。

她进而指出,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社会往往鼓励大学生“骑驴找马”,先找到工作再说,这样学校提高了就业率,政府也似乎减轻了就业压力。但这可能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低工资,大学生的跳槽很难避免,而这又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评价低,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待遇和就业机会。

矛盾四

7成多学生认为工作稳定不太重要真正工作了大部分挺“安分守己”

已毕业大学生的工作是否稳定,调查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所录用毕业生工作很稳定的占7%,基本稳定的占69%,不稳定的占18%,很不稳定的占6%。整体而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比较高。

但对大学生的调查同时显示,面对更多工作机会,许多人还是“人心思动”,在如何看待职业稳定性的选择中,75%的受访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不很重要,在年轻时可以多次选择和转换工作”,17%的人选择了“很重要,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还有7%的人认为“很不重要”。在校大学生的看法与他们的师兄师姐们基本相同,有78%的人认为“不很重要”,15%的人认为“很重要,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还有7%的学生认为“很不重要,只要工作不合适不管在什么年龄都应该再次选择和转换工作。

这两个结果好像有点“矛盾”,彭薇副教授解释道,虽然大学生们不太看重职业的稳定性,但在实际行为上还是基本令用人单位满意的。而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情况直接影响单位对其总体评价,录用大学生职业稳定的5家用人单位,对所用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都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范围内。而选择不稳定的13家单位对所用毕业生的评价总体较低。

矛盾五

不去偏远地区还需政策鼓励

在调查中,专家发现,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已毕业大学生有突出的选择倾向,在第一选择中,有42%的已毕业大学生选“一定要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20%的人选择“一定要在南京市”,另有17.4%的人表示“无地域要求”。而愿意去西北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很小,表示愿意去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0%,可以去西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占7.3%。

而在校大学生则表现出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方向,在第一选择中,“无地域要求”的占25%,表示“可以去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占21%,“可以去西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占17%,有10%的受访在校大学生选择“一定要留在南京市”,9%的人认为“一定要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在校大学生择业没有明确的地域观念,而已毕业大学生在地域倾向上很明显,彭薇副教授分析道,其实地域观念也是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教训,这其中有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这在再次找工作中就可能反映明显,用人单位可能会更看重东南沿海地区的资历,认为该地区信息充沛、锻炼机会多。

在同等的教育成本投入下,许多大学生选择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也就显得非常合理。因为,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内地、去中小企业,不光需要号召,更加需要有更多优惠的政策,使得去这些地方工作,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积累能有同等的收获。(仇惠栋)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