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

--------------------------------------------------------------------------------
点击次数:33441  发布时间:2007-6-9 15:29:25

     宁海闻裕顺实验幼儿园 胡梦霞
一、前言
    幼儿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要求和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幼儿实施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而又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品德,对其今后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会发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品德为人之笨,任何人无论其智力水平多高,能力多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将永远的不到人们的尊敬,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影响幼儿品质形成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而影响最先最大的则是家庭。父母是幼儿天然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无论是性格、品德,还是行为习惯上,家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
    基于以上,笔者力图通过研究分析,提示家庭教育环境中存在着哪些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因素,并加以分析得出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剖析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而各种因素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结构。家庭的结构主要是指家庭人口结构。比如,有的家庭只是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而有的家庭则是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组成,有的家庭甚至有四代或更多人组成。因此,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对幼儿的教育,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现在提倡的“一孩化”政策,使得部分家庭结构呈现为“四----二----一”的模式,即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4人、父母2人和幼儿1人组成。这样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有所增加。例如,在尊敬长者方面,在日常家庭中就可以施行,培养幼儿从尊敬爷爷奶奶开始,逐渐到尊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是,如果父母及其他长辈教育方式不正确或不一致,就会使这种有利因素转变为不利因素。例如,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长辈则袒护孩子,认为孩子年幼,而事事包办,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品德形成。
    第二、父母感情。父母感情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品质形成。如父母感情良好,互相尊重、体贴,家庭就变得和睦而美满。让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那么幼儿性格会变得活泼开朗,也易形成幼儿团结友爱、合群、自信等优良品质。
    但是在家庭的人口结构中,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父母分居活离异。这里可以有两种原因导致父母分居或离异:一种是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不得不暂时分居两地,但彼此间的关系还是良好的;另一种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而导致分居或离异。据有关人员调查表明:因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异,对子女品德形成和发展是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会是幼儿心灵受到创伤,易养成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习性。这主要原因是由于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幼儿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是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会让他们学会坚强,学会独立,学会去同情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至于那些父母因工作等客观条件而不得不暂时分居两地的子女,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则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无疑,这是因为父母之间的感情仍然十分良好。
    第三、家长的职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工人的团结性、纪律性;农民的勤劳、朴实;军人的敏捷性和奉献精神;知识分子的钻研性、勤学好问精神;医生的耐心和同情心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品德形成。
    另外,由于职业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因而家长职业类型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实际上是其文化程度影响子女品德的间接表现。一般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自觉教育程度,影响到他们是否根据子女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帮助与教育,甚至影响到子女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最终会对子女的品德形成有所影响。
    总之,这些家庭客观因素或多或少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幼儿品德的形成。但是,这些客观因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才起作用的。笔者认为,良好的客观条件如果未被家长恰当地、正确地加以利用,那么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反之,对于客观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只要家长自身加强品德修养,注重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式,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那么其子女的品德也就会向好的一面形成。
    除了上面所属的家庭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外。家庭环境中的主要因素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观因素主要有:
    第一、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幼儿的好模仿特点,使得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的教育。幼儿最初得到的概念、是非标准都来自于家庭对他的教育。父母是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幼儿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的孩子不像爹妈。”这些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父母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会极大地感染其孩子,是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父母孝敬长辈,对人有礼貌,有同情心,那么其孩子必定会受到感染。也会孝敬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反之,如果说家长的道德品质败坏,其子女会因他们的言传身教而形成恶劣的思想品质。例如,父母自私自利,孩子很可能爱占小便宜;父母满口污言秽语,孩子就可能脏话连篇;父母懒散,子女就很难做到勤勉。 
    第二、家长的教养态度。由于家长之间存在着知识程度、社会职业、经济收入等差别,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有着不同的态度。日常生活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等人也研究认为:幼儿的良好品德,如坚强德意志、自发的努力、友好的态度等都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信任、民主精神、容忍的态度密切联系。反之,家长过分的教育作风会使幼儿产生敌对行为。  
    经过分类,笔者认为:在现代家庭教育环境中,一般存在着以下几种教育态度:
    1、专制型:在有些家庭当中,家长对子女是持一种专制型的态度,这会导致子女的反抗、不安分情绪、神经质、依赖和惟命是从等不来品性。
    2、溺爱型:现代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家长就会把过分的爱倾注于孩子身上,不容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和劳累,这就容易导致子女的任性、胆怯、骄纵、利己等等一系列的品格特征。
    3、民主型:日本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如果采取合理的、非干涉性的,民主宽大的态度,幼儿就容易形成态度友好、独立、宽容、大胆、有毅力和创造精神良好特征。
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态度会导致幼儿形成不同的、或好或坏的个性品德。
    第三、家长的道德教育观。许多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智能发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不关心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培养,忽视了“小树不修枝,长大难成才”的道理。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力强,正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好时机。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播放过陈章良博士是怎样走上成才之路的。陈章良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做人的良好品质是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的有志气、有骨气?”这是家庭留给他的唯一财产,当他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他说:“童年时的劳动给了我许多许多…..”所以,他走上成长之路得益于家庭,对他在做人方面打下的良好根基,得益于父母开放正确的教育观念。
    但是,如果家长没有一个正确的德育观,就会使幼儿形成一些坏习惯、坏思想。例如,在家庭里,父母只强调言教,而无良好的坚持一贯的身教,有时甚至以“高腔”制服孩子。即使孩子暂时屈服按要求做了,他内心也是不会服的。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三代、四代同堂等家庭组合中,对幼儿的教育意见不协调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一方要求孩子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另一方则认为热情太“客套”,没必要,帮助别人是多余的、犯不着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不一致就给幼儿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形成了不良的品行。
    第四、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指家庭环境中洋溢着的生活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品德个性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愉快、和谐、幽默的生活气氛,容易使幼儿形成善良、友爱、合群、热情等品质;气氛紧张、少言寡语的家庭,幼儿容易形成不诚实、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品质。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生活在愉快环境中容易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是幼儿产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内驱力。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高兴的时候,愿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愿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且态度随和。反之,幼儿情绪不佳时,易怒烦躁,具有攻击性行为,常常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表现。由此可见,创设愉快、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之间或父母和老一辈之间对孩子要求不一致也是经常出现的。有的由于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不同发生矛盾:有的因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起分歧;有的因各自职业、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各异而在对孩子的要求上发生争执;幼儿因各自接受老一辈教育、自己经验或教训的不同而影响对孩子要求的不一致。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也是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笔者还认为:家庭的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幼儿品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生活在社会关系极为复杂(特别是某些近亲友不良品德)的家庭中的幼儿来说,要避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三、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形成幼儿良好品德是父母的重要责任。面对存在的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种种因素,家长应该采取行动。先天的因素无法改变,那么后天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良好的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经过分析和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需“教”与“导”相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幼儿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1、好模仿是幼儿向社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处于模仿阶段的幼儿,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也可待幼儿去观看一些电影、电视,引导幼儿去分辨其中的是非、善恶,从而逐渐培养幼儿的正确是非观。
    2、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需要长时间地加以练习和巩固。因为任何一种品德行为都必须经过长时间地、多次不断地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形成、巩固。所以,家庭要求孩子做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让他反复练习,家长也要不断地提醒。不仅要使他知道这样做,而且要使他懂得这样做的道理。家长也不要以“高腔”制服孩子,不要在道德教育上采取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式硬把成人的一套道德观念强加给幼儿。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就“事”说“事”,要让他听懂,同时,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家长应待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向他说明道理。
    3、对幼儿要多用鼓励表扬,这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方法。如对孩子所做出的善良举动,家长如及时表扬,孩子会从家长的赞许中强化自己的行动,并坚持下去。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也不能迁就护短,批评职责是一种否定的“强化”。家长可以用摇头、不高兴的态度、否定的口吻、斥责的眼光等方法表示对幼儿某种行为的反对,使幼儿知道自己错了,并改正。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不良行为的信心。
    4、家长要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带孩子上公车等,让孩子观看别人是怎样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家是怎样遵守交通规则等等。通过这些观察,让幼儿懂得做事应守规矩,行动要守纪,要关心别人,热情相帮等等。
    (二)优化家庭生活风气
    家风是指在家庭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思想作风、道德规范等。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较长,因此,家庭风气对幼儿品德的影响最深最牢。所以,为了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优化家庭生活风气。
    首先,树立尊重与互爱的风气。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幼儿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幼儿懂得爱父母和长辈。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会使幼儿迁移扩展到对他人、集体、对祖国的爱。
    其次,树立民主的家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平等与信赖的基础上的,彼此尊重对方独立人格和尊严。家长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主体性,不能以家长的威严来压抑孩子,要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再次,要说理,不要打骂、压制。有些家长因工作上的不顺心,回家迁怒孩子;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犯了小错,使经济上受到损失(弄坏珍贵物品、花瓶打碎等)而训斥打骂孩子。此类错误做法会导致幼儿的是非不明、不知所措,造成精神压力。
幼儿小,有时容易犯错,家长应沉着稳定,实施正确教育,不可激动生气,失去理智,打骂孩子。为了孩子,父母应加强自我控制,不因自己的情绪来损伤孩子的身心。
    (三)优化家庭生活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环境中洋溢着的生活气息。家庭是以生活为主的社会细胞。家庭气氛过于严肃、紧张、沉默、郁闷等都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品性;相反,温馨、愉快的家庭气氛就会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这就要求家庭成员要注意修身养性,不断改造自己的不良性格。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合作、相互关爱、理解,为幼儿品德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父母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父母和幼儿的接触最密切,感情也最深,因此父母对幼儿教育,特别是一些品德行为的教导对于幼儿的影响很大,但是家长本身的示范作用更为重要。
    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幼儿谈话或教育幼儿、吩咐幼儿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幼儿。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都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将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和模仿,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家长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说教、吩咐和长期不断的练习巩固,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
    所谓要身教胜于言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父母要以自己乐观、开朗、热情、诚恳和积极进取的心理品德感染子女,以自己思想上的楷模作用,尊老爱幼的榜样作用,勤劳俭朴的示范作用等引导他们迈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第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笔者还认为:一个舒适、美观、整洁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品德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养成幼儿爱整洁、爱劳动的习惯。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把一些幼儿的玩具、娱乐物品,游戏、学习物品摆放到一定的空间位置,便于幼儿随时取放,随心所欲地摆弄。让他们自己设计学习游戏的小天地,以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及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形成幼儿自信、自主、独立等良好的品性。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目]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从论》——李道佳
    《幼儿品德教育》——北京市教育局幼儿教育研究室《学前教育》编辑部
    《给学前儿童家长的100条件建议》——马彦春
    《家教大典》
    《练之以行——幼儿品德教育的一条切实途径》——西安 程秀兰《幼教园地》
    《家教》的德育篇
    《请树立开放的德育观》——武汉 蔡迎旗《幼教园地》
    《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吴晨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环境》——郭福玲 《幼教园地》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