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毕业在即是疲惫的开始 研究生求职路艰难

--------------------------------------------------------------------------------
点击次数:7184  发布时间:2007-6-8 14:12:44

    4月28日中午,当张莉接到北京某电台第二轮笔试通知时,因为连续“赶场”,疲惫不堪的她在食堂大哭,赌咒不愿再赴京。

  下午2点,她还是临时退了张坐票坐一夜火车赶去复试。此时离她上次去北京不过五天。这仅仅是她数十次笔试中的一个。

  5月24日,离上海市申请落户截止日期还剩一个星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接到张莉的电话,说“实习的单位一直拖着不给答复,都快要崩溃了”。

  当初从接近60比1的录取比例中脱颖而出,考上某著名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时,张莉没有想到三年后找工作时面临这么多煎熬。

  在外人看来,名校、热门专业,理应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张莉告诉记者,除了极少数的幸运者,班上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直到5月以后,才几经波折地签下就业协议。不少同学,在媒体实习了半年以上依然无功而返。

  记者随机采访了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2004级研究生,除了少数紧俏的理工科专业,总体来说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情况更堪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22人,现在仍有四分之一没有着落。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也有四分之一同学仍旧在焦急寻找工作机会。即使是属于热门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一个研究生班的60多名毕业生中,仍然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没有落实单位,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毕业生如此不值钱,以至于北大毕业生如今也开始自嘲是廉价的“大白菜”。

  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2007年,仅仅全国高校毕业生就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

  漫长求职路

  这场从去年10月就轰轰烈烈开始的求职路,往往是在经历过几十上百份简历、几十次笔试与面试、辗转数个城市的持久战之后,才终于能以疲惫不堪结束。

  常见的求职程序是,先通过网络、学校、朋友等各种途径捕捉招聘机会,“海投”一圈简历,一个人投递三四十份简历也不为多。

  这直接带动了像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应届生等网站的风光,尤其是应届生求职网。即使是一些专门针对特定高校的招聘信息也会迅速从其校园BBS转载在应届生网站上,引来来自全国高校成百上千的简历蜂拥而至。

  但往往要经过一两个月的漫长等待,才有少许幸运者有机会进入第三到四轮的笔、面试程序。但这样难得的机会有时却要往返几个城市以参加笔、面试,资料费、服装费、食宿、车旅费等,将累计耗费数千元。

  上海大学中文系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她的同学为了去天津考公务员,包括递送材料、笔试、面试、体检等,上海、天津往返超过四次,每一次花费都至少上千元。如果是为了赶时间坐飞机,开支还将更大。

  而这并不是特例,复旦大学新闻系一位研究生表示,为了笔试、面试,她曾经在一个月内三次自上海往返北京,花费近3000元不说,体力也大量透支。“不敢放过任何机会”,最累的时候,前一天上午在上海参加面试,下午临时买坐票去北京,早上7点到,9点开始在一家公司笔试,下午再转战另一家笔试。次日再赶回上海参加另一场面试。

  时至5月底,仍然有大量的毕业生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答辩一边奔忙在求职面试的路上。

  求职百态

  从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如今意兴阑珊,尽管早有耳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们均已做过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经历漫长的求职期时,才发现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远远超乎此前的想象。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遭遇到的最常见的理由还是没有工作经验,在节奏如此快速、人才高流动率的当下,对于很多单位,花费多余精力培养一名新人不如直接招聘熟练员工来得划算。

  即使有意招聘毕业生,门槛也被一提再提,招聘条件的设定异常苛刻,上海联通为了其一个市场宣传类职位,曾经前去沪上某著名大学某系招聘一名研究生,要求本科、研究生均为该校毕业的男性研究生。结果,该系有且仅有一名学生符合。

  这还算是以能力作为选择标准,另一些毕业生被拒绝的理由更千奇百怪。

  2006年11月初,复旦大学BBS就业信息版上曾有一个讨论甚热的帖子。某著名媒体前来复旦招人,吸引了200多人前去应聘,因为人太多,决定先做一轮面试。同学们之后贴出自己被拒的理由,包括因为是复旦毕业生、是上海人、太流利地背出四大国际通讯社名称、跟面试官聊得太愉快、性格太开朗、不开朗、英语太好等,甚是无厘头。

  此外,女毕业生遭遇到性别歧视的现象也不少见,某名校新闻研究生告诉记者,她曾经在一家财经杂志社实习四个月,工作受到包括老板在内的上下好评,依然被老板告知,“你有两个缺点,第一你是女生,第二是应届生,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男生就不要你。”

  据了解,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班,男生的就业率是百分之百,女生情况则并不妙,一位毕业生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以考公务员为例,她们班上的男生基本上面试都能通过,但是女生中的好几个人,最后都莫名其妙地被取代。

  有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欲遮还休,但女毕业生就业时遭到性别歧视,确实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 信息源自:转载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