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少年期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称“心理断乳期。”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唯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这些必须引起我们做体育教师的关注。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游戏在中学教学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也有失利的学生这间相互的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埸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耐心地教育学生,特别是偏激倾向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现象。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此外,教师还可创设故事情境游戏,通过富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游戏情景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如游戏“和尚抬水”教师先讲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典故,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得出三个和尚不团结,自私怕吃苦的结论。同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些都是不健康情绪的表现,并结合社会实际使学生懂得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并抬水比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友好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情感。加深相互之间的友爱,增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