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取消“高考”与否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多数人认为:“高考”是有问题,但在选拔“人才”,特别是选拔“优秀人才”方面,还没有比它更为“公平”的办法,无“新法”可替代,也就无法取消了--“高考”取消条件不成熟。
五十多年的“高考”给我们引导的是这样一条路:学生以上名牌、重点大学为目标,而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学校以“高考”总分为选拔的唯一评判标准,并遵循“供求关系”,也不管学生是否适合。分高读好学校,分低读差学校;考的人多,分高你也读不上,考的人少,分低也照样读。而随着招生的透明度增加,托人情,说关系被杜绝,“公平”性得到提高和加强。我们是乎真的找不到还有什么更“公平”的办法了。
其实,我们是在“人才”选拔的“公平”上出了问题。
“人才”的定义从来就不是广义的,而是具体的。在我们工作职业的各行各业,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唱歌的,跳舞的,学工的,务农的,当兵的,学医的,从政的,教书的,经商的,环卫的,健康的,残疾的,智障的,都有优秀人才,都有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才。然而,这些优秀人才大部分是经不起“高考”的,在“高考”的评判下恐怕只是不及格的人才,或者说是“偏才”、“歪才”、“怪才”。 而“高考”选拔的是什么啦?是能读书的“全才”。为什么这么说啦?各科的考试题目量大、题难、题偏,只有能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才有可能得高分,而评判又是以总分为标准,那只有每科都有高分才能选拔出来,这不是“全才”选拔吗!
有一位从小学到高中都名列校前几名的“高才生”,考试从来没有输过,考入清华硕士毕业后要去国外读博士了,临走前他问父亲一个问题说:“爸爸,我就是喜欢读书,但我对未来很郁闷,我不知道博士毕业了,没书读了,我有什么可做的?”爸爸愕然,心里却明白:他的孩子已经被培养成为一个读书机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读书“全才”的例子,学生的理想实现了,他们家因此而荣耀。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回答是:需要。我们不但需要读书的“全才”,也更需要各行各业的“偏才”“歪才”“怪才”,因为“全才”必然是少数,而“偏才”“歪才”“怪才”却是大量存在,这本身就是由自然法则确定的,我们的社会财富也正是由大量的这些“偏才”“歪才”“怪才”来创造的。遗憾的是,一个“高考”却扼杀了“偏才”“歪才”“怪才”们的成长,这种选拔公平吗!
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述毛泽东一代学子就读湖南第一师范追求革命的史迹,毛泽东作为一个“偏才”、“歪才”、“怪才”而被导师颂扬,而校方也因此将原来的以分数评定学生优劣改为“综合评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怪才”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值得思考的是,身为“怪才”的毛泽东深知以分数选拔读书“全才”的教育体制对人才成长的危害,在新中国成长十多年后,作为掌舵人的他已经察觉到教育体制的问题,他要用一种全民的运动来改造它,于是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其实,“文革”就是因教育体制问题引发的,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还可以清晰的记起当时对教育体制的批判:教育流行“学而优者仕”“读书做官论”,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毕业后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废除“高考”,“学工、学农、学军”和“上山下乡”运动。应该说,“文革”的初始动机并没有问题,对教育体制的批判也是有根据的。痛心的是,舵手并没能掌好舵,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别有用心,利用群众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全盘否定教育体制,把原本一个对教育体制讨论、批判、调整、改造的运动变成了一个篡党夺权、祸国殃民的行动。教育的氛围从“读书做官”一下走入另一极端“读书无用”,“白卷先生”等。悲剧呀!
改革开放以来,对“文革”的批判就是对教育体制批判的批判,中断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人们无心顾及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的问题,甚至否认问题的存在,全身心的投入到求知的洪流中。时至今日,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又走过了近三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的认识到教育体制问题的严重性(见笔者“本科生就业难与教育体制的思考和对策”),但我们要同样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教育体制,全盘否定“高考”(笔者一直认为是对教育体制的调整,“十年前就该调整了”),考试本身并没有错,是公平的,错在以此考试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选拔人才不公平,选出了“全才”,却扼杀了“偏才”“歪才”“怪才”们的成长。
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环境,让所有人才,“全才”、“偏才”“歪才”“怪才”自由、公平的成长,在社会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和能力,真正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
我的建议是:
1.“高考”不能取消,但做实质性调整,或者叫替换,替换为“高中学习能力全国统一测评”,简称“高测”。它不同于“高中毕业考试”,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考生不受学历限制,20周岁以下者均可参加测评。
2.“高测”的题目可以比现在“高考”更难、更偏,科目更细,数学、现代语文,古代文学、绘画、歌舞、书法、音乐、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化学、物理、力学、电学、无线电、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动漫学、政治、财经、理财、经商、宗教、法律、建筑、军事、医学、营养学、环境治理、水利、矿藏、烹饪等等,凡是“偏才”“歪才”“怪才”们可能涉及的科目都可以进行测评。考生自由选择要测评的科目。
3.高校招生一律采用自主招生,并且以专业作为自主招生实体。
择优的原则是:
a.考生是否了解本专业,是否喜爱本专业。(重点)
b.考生“高测”与本专业相关考试科目分数。
c.考生“社会实践及创作”与本专业相关动手能力实践情况。
d.考生学历情况及毕业考试分数。
e.考生“高中毕业考试”分数.。
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听的最多是“又好又快”。即把以前的“多、快、好、省”倒过来“省、好、快、多”,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认识的进步。同样的,在选用人才领域我们以前提倡“干一行,爱一行”,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倒过来了,提倡“爱一行,干一行”,这更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让我们期待一个所有人才公平成长、公平选拔的新时代尽快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