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场景智障的洋洋会“做饭”
接受智障青少年职业培训后,洋洋不仅会“做饭”,还学会照顾别的小朋友
系上围裙,戴上袖套,“洋洋”兴致勃勃地“切菜”、“做饭”。他能分辨出芹菜、萝卜、土豆、大蒜,他知道照顾周围的小朋友,“饭菜”做好,他高高兴兴地端上餐桌,和金发碧眼的柯爱霖(Caroline Cretegny)、魏淑慧(Alison Wicks)阿姨一起分享……
昨天,在郑州七色花福利幼儿园的游戏室,记者再次见到了洋洋。去年夏天,流浪街头多日的他被外籍教师夏梅立发现,带回了幼儿园。那时的洋洋,只会傻乎乎地乐,他不知道自己多大、家在哪儿、姓甚名谁,连洋洋这个名字还是老师们给他起的呢(详见本报去年8月24日A07版报道《荷兰女志愿者郑州收留智障儿》)。
虽然头上的那块如伤疤的印记还在,可眼前的洋洋衣着整洁,懂礼貌、爱劳动,他还拿着自己刚从超市买回的小食品,往记者的手里塞:“我买的,给你吃!”
和小朋友们玩得高兴了,他还随着音乐兴奋地跳起了迪斯科……“从3月份开始接受职业培训以来,洋洋的变化连我们都感到吃惊”,一旁的蔡蕾欣慰地说。
蔡蕾是七色花幼儿园的园长,今年幼儿园和中国之友基金会签订协议,接受“中国之友”资助,在幼儿园开展智障青少年职业培训项目。
智障青少年接受职业培训?一家幼儿园开展这项工作?培训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带着许多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教育现状更多的孩子需帮助
幼儿园200多名孩子只有5人进小学,“全纳教育”遇难题
七色花是一座很特别的幼儿园。因为从创办开始,它就实行了“全纳教育”,大门朝所有的孩子敞开,包括那些像“舟舟”一样的先天愚儿、脑瘫患者、不愿开口说话的“小雨人”等。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共同游戏、学习、生活。在这里,他们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10年时间,幼儿园先后接收了200多名智障、脑瘫或自闭症儿童。这些孩子曾被许多幼儿园拒之门外。有一个叫牛牛的小男孩,刚进幼儿园时走不好路、喜欢咬人,还常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大小便可自理,喜欢和其他孩子玩,乐于做值日,帮助老师发碗、擦桌子,会弹着玩具琴小屁股扭来扭去,能伴随儿歌表演多种动作,会画画,会写简单的数字,还会时装表演,能准确地敲出《狮王进行曲》的节奏。“牛牛”们的进步,让父母们一次次欣喜若狂,热泪盈眶。
在幼儿园实行“全纳教育”,蔡蕾经历过许多挫折,社会偏见、经济困难,但她都坚持了下来,七色花也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实行全纳式教育的幼儿园。但有件事却让蔡蕾越来越为难,10年来,幼儿园200多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只有5名走进了小学接受正常的教育。
这些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情况下,如何让他们首先不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蔡蕾仍有些茫然。
培训进展志愿者走进七色花
洋教师关注七色花,“中国之友”伸援手,智障儿童受益
据了解,中国之友基金会(简称“中国之友”)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主要为中国的大学等教育机构招募英文教师的民间慈善机构。
来自荷兰的金发美女夏梅立,曾任“中国之友”河南办事处首席代表。她是“中国之友”的一名志愿者,早在2003年,她就注意到了蔡蕾和七色花。在了解了蔡蕾后,她成了七色花的一名教师,每周三都到幼儿园“上班”,但却不收一分钱工资。
夏梅立是一位特殊的教育专家,她给七色花带来了系统的教育智障儿童的方法。她和老师们共同制定了“IEP计划(个别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针对每个智障儿童的不同特点,研究他们在语言、行为、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要,然后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几星期后,再作出评估,看这些接受帮助的孩子是否有了进步,以此改进教育方法。
在夏梅立的帮助下,从2005年起,“中国之友”开始向七色花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一年1.5万元,数目虽然不是很大,但帮幼儿园解决了大问题”,蔡蕾说。
除此之外,在“中国之友”安排下,一些国际志愿者也来到了七色花。这些洋教师不收一分钱,培训老师、指导制作教具,他们带给孩子们天使一般的微笑……IEP计划让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培训溯源智障孩子急需自立
洋洋给出难题,幼儿园尝试智障青少年职业培训
去年夏天,夏梅立遇到了洋洋。“那天,夏老师在幼儿园帮助我们进行教师培训,中午一起出去就餐时,在街边发现了他。”蔡蕾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个智力有障碍的年轻人已经在街头流浪多日,夏梅立把他领回了幼儿园。
老师和孩子们给这个不知名的年轻人起了个名字叫“洋洋”。老师们在给他洗澡时发现,个头不高的洋洋已经是个成年人。
洋洋暂时留在了幼儿园,可是新鲜一段时间后,他就不耐烦了,他翻过幼儿园的栅栏大门,偷偷溜出去;他对老师、小朋友发脾气;他不会自己吃饭、日常起居都需要人在身边……“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蔡蕾当时很为难。
而这时,恰逢新学期开学,又有一些从幼儿园毕业的智障孩子,被各个小学拒之门外……怎样更进一步地帮帮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夏梅立和蔡蕾都开始琢磨,一个新的想法在她们的心灵碰撞中诞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针对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至少他们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因工作需要,夏梅立离开了河南,但这一想法却变成了现实。今年1月,“中国之友”和七色花签订一份特殊的协议:“中国之友”提供9万元人民币,资助幼儿园对智力有障碍的年轻人进行职业培训。目的是让他们“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来帮助他们获得自立和自我价值”。
在蔡蕾看来,“中国之友”这个来自国际的基金会选择幼儿园开展这项特殊的培训,“和我们进行全纳式教育有关,一次次合作,七色花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信任和帮助。”她也希望,能通过这一项目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她的眼里,那些智障的孩子更需要帮助。
培训内容从生活的点滴学起
开始特殊的职业培训,让智障孩子从购物、坐公交车学起
记者在七色花见到了关于这一职业培训计划的协议书。项目为期两年,培训名额暂定5位。
关于合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写进了协议里,大到培训教师、教室建设的费用,小到纸张、水果盘、坐公交车等培训具体费用的预算。按照协议,资助款项将分季度拨付,但幼儿园须每个季度写出款项使用报告,如果不能达到要求,款项将被停止……“这样的管理、监督是必须的”,蔡蕾对此显然已经非常习惯。
经过紧张筹备,3月7日培训项目毫不声张地启动了。洋洋顺理成章被列入培训名单,和他一起接受培训的还有另外两个“孩子”——蔡蕾和老师们都这样称呼他们,一个叫磊磊(化名),一个叫远远(化名)。
磊磊9岁时,父亲带着他从山西慕名来到七色花。为了让蔡蕾收下这个孩子,他的父亲在蔡蕾的办公室整整站了4个小时,“他身边的磊磊不敢看人,旁人正常说话,他都吓得直打哆嗦……”蔡蕾说。
如今,磊磊已经长成14岁的小伙子,他“大运动没问题,但认知能力进步不大”,在家长要求下,他还在幼儿园“上学”。
远远是蔡蕾在新郑发现的,因从小患有多动症,在学校他被一个厉害的老师吓着,回到家他又得接受爸爸的棍棒……远远已经21岁了,但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他无法与人交流。
针对3人的职业培训,却要从最基本的沟通开始。在他们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了“课程表”:坐公交车,到超市购物,帮保育员抬床,收拾房间……
记者面前的磊磊,是个羞涩的大男孩,身上衣着整洁。走进游戏室,他羞怯地笑着,和房间里的每一个人打招呼,当洋洋和小朋友们玩得高兴时,他静静地蹲在地上收拾小朋友们乱扔的玩具,孩子们都亲热地叫他“磊磊哥哥”。
在厨房忙活的远远,白衣白帽,像个真正的厨师。“现在,他已经在大厨的指导下开始工作了。”蔡蕾说,这些其实也是培训的内容。
发出征集留俩名额给智障孩子
尚有两个培训名额,留给郑州特困家庭的智障孩子
据了解,3个孩子现在每周都会到超市购物,正在学着独立乘坐公交车,他们参与的抬床、整理房间等所有劳动,都会获得一定报酬,上个月远远领了400多元钱,这些费用也从培训经费中支取。
“孩子们每天完成工作,会自己在工作表上画对号,可认真啦!”蔡蕾说。
老师告诉记者,“磊磊现在会自己洗衣服,擦地板、整理房间等特别在行。我们有信心,经过培训,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保洁员”。远远变化最大,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将来在某个饭店当个帮厨,绝对能胜任工作”,蔡蕾对他很有信心。
据蔡蕾介绍,目前这项特殊的职业培训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已经得到了来自各级残联和许多境外特教机构的关注和支持,“有人寄来了培训教材,有人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两个月,培训初步见到了成果,让蔡蕾有了更大的信心。她委托记者:我们还有两个免费的培训名额,能不能帮我们征集一下培训对象?
如果你家是郑州的特困家庭,且家中有智障的青少年,年龄在14岁以上,愿意接受职业培训的,请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0371-657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