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热衷发布排行榜成为一道赚尽眼球的热门景观。从“富豪榜”到“慈善榜”,从“××500强”、“××100强”到“××50强”,五花八门的冠以各种盛大名号的排行榜一个个“新鲜出炉”,发布之密、名目之多,让人瞠目结舌。反映在中国大学评价和排名上的排行榜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近日,一张名为“2007毕业生薪水排行榜”的榜单在网上悄然流传,其中大连外国语学院以5050元名列第一,而名校清华、北大却意外地排在了第19位和第27位,连前10也没挨上边。记者在对沪上大学生的采访中发现,由于认为榜单存在太多水分、缺乏权威性,多数学生表示只会“看着玩”。(5月15日《新闻晨报》)
“2007毕业生薪水排行榜”,这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排行榜”太诱人了!搞此“排行榜”的人很有头脑,不光选题上创新,而且在排行理念上也不落俗套——冲破了人们迷信名校的习惯性思维,大概想告诉人们,名校毕业生未必就业率高、薪水高。遗憾地是,这么好的“排行榜”却没有署名,也没有样本说明,专家认为没有什么权威性。就连大学生们也不买这个账,认为“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越来越和个人能力挂钩,所以按大学名字排名,并没有多大意义”。一句最多只是“看着玩”,透出了大学生的理智,也反衬出该榜单的弱智和无聊。
然而,笔者觉得有个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即为什么在今年高考考生报志愿和毕业生分配之时,抛出了这个带有诱惑力的“排行榜”榜单?其背后有没有什么特殊用意?
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并非人为拔高该“排行榜”的威力,更不是无故地上纲上线。在我看来,在这“排行榜”的背后,有着极为险恶的用心。这些年来,考生越来越注重依据高校的就业情况,来填报志愿,而各高校就业情况的信息来源,除了高校自身公布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各类带有分析性质的高校“排行榜”和相关宣传报道。高校为了争抢生源,也愿意自行发布或企盼外部发布美化自身的相关信息,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在毕业生就业率上做手脚。在这种形势下,抛出“2007毕业生薪水排行榜”,其导向作用可想而知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排行榜就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合理的排行榜能够起到示范、激励效应,不当的排行榜将产生消极、诱导甚至害人的作用。以“2007毕业生薪水排行榜”为例,虽然不是官方的,也不具权威性,但客观上给相关高校蒙上了神秘色彩,对毕业生就业和新的考生填报志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导作用,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带有恶意的干扰性质的杂音和噪音,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