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同济大学:在对接国家战略中焕发持久动能

--------------------------------------------------------------------------------
点击次数:3537  发布时间:2007-5-18 14:52:30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主跨 00米以上的“世界级”桥梁共22座,其中由同济大学主持设计的达19座;该校建筑工程系攻克技术难关,让奥运场馆“鸟巢”凭借我国自主力量“站”了起来……

 

在对接国家战略中焕发持久动能

 

 

同济大学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长江隧道衬砌整环试验。资料照片

 

  同济大学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签署协议,双方将在能源环保、建筑结构用钢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等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至此,同济大学已与全国十多个省市结成科技合作伙伴,与三十多家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一个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服务版图”清晰呈现。


  瞄准国家战略明确学校定位


  同济与桥梁、同济与建筑、同济与海洋、同济与汽车……当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梳理近年来学校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时,他颇感欣慰。“要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针,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为取向,进行学科建设,以此焕发学校发展的持久动能”,这是万钢站在同济百年历史节点上的深切体会。


  瞄准国家战略,依托学科优势,参与重大工程,这是同济的传统。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设置最早的两个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之一。在老校长李国豪的带领下,同济大学先后为杨浦大桥、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海大桥等40多项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保证。


  当各国都在积极争夺未来海上主导权时,以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中国南海大洋钻探,让中国在国际深海地学的前沿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第184航次钻探首次在中国海底取得了3000多万年以来的深海沉积连续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与中国陆地现有的丰富地质资料相结合,来揭示南海海底张裂、青藏高原隆升、季风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的历史记录。


  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自重4.5万吨,加上10余万人和其他负荷,其总重量在5.5万吨以上。再有由24榀主桁架和桁架柱结构交叉布置的特殊“鸟巢”造型,如此巨大的无支撑钢结构能否健康而持久站立着?2005年年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将正在设计的国家体育场“钢结构节点系列试验研究”项目,交给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陈以一、童乐为、赵宪忠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攻关。“鸟巢”顺利“站”了起来!


  国家的战略与工程为学校带来了一次次对接的机会。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中国最大的越江通道———沪崇苏大通道工程、北京和广州的机场、宝钢的高炉、南京和澳门的体育馆、长江的苏通大桥、郑州的展览中心、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这些国家重要设施的建设都记录下了同济人的足迹。


  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学校价值


  有统计数据显示:同济大学连续5年科研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科研经费逾10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横向经费,这直接反映出学校融入地方经济的程度。


  万钢一直主张,学校的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战略贡献力量;“立地”就是要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使其在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2004年7月,在3家入选的2010世博会规划方案中,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的团队提交的方案震撼了专家: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两岸连成一片,形成了世博场馆核心———巨大的圆形广场,南广场西边的主题馆北高南低、节奏强烈,面江开放;东面的中国国家馆唐风浓郁、通透雍容,馆内环形坡道移步换景;由南向北、自西朝东,巴比伦广场、孟菲斯广场、长安广场、卫成广场,如四颗闪闪的珍珠,镶嵌在巨大的玉如意形场馆内;旋转开启式浮桥———“方舟”为浦江扎起了开合自如的腰带;北岸占地10万平方米、见证了中国整个近代史的江南造船厂被反向包容的手法点化,顿时,5.28平方公里上的万千气象令人目不暇接。


  同济将此方案取名为“和谐城”,并最终胜出。“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和未来的和谐。”吴志强告诉记者,这些理念都通过对水的处理、土地空间利用、绿化景观的安排、圆形绿环和路网的穿插将世博场馆与外滩、人民广场等交织到一起,共同组成开放渗透的空间结构,打造世界第一个宜居和谐之城。

 

  由此开始,同济大学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


  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同济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需求同样关注。新校区落户嘉定,早在校区动工前,学校就着手进行学科规划。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内,国际汽车城集研发、检测、生产、销售、服务和文化赛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方圆60平方公里,最需要的是服务于产业链的车辆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工程、交通工程以及营销管理等。基于这一判断,学校把该校区建设目标确定为国际汽车城的人力资源高地、产品研发平台、营销培训中心和汽车文化场馆。筑巢引来金凤凰,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互动形成了多赢格局。“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选址嘉定校区。


  锻造学科优势形成良性互动


  日前,同济大学“学科建设与科技成果展”隆重开幕。为进一步加快科技与经济的联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专门邀请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地方市政府、科技局、企业近400人来到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科技合作交流。如此“手笔”源于教师们尝到的“甜头”:依托优势学科,不断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和服务地方经济,在参与的同时,更锻造了学科优势,凝练了学科定位,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为此,学校不断调整学科结构,确立起“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的总体思路。学校的设计很明确:强化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将10%的工学二级学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强势学科,并使之成为学科集群发展的核心;加强20%的工学二级学科及海洋等理学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使其沿着优势方向拓展,形成学科系统优势,并在全校学科协同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以交叉集成方式支持培育3至5个新兴二级学科建设,着眼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学校未来发展,以其引领学校学科的战略性拓展;重视基础科学对学校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对理科的支持力度,使60%的理学二级学科实力明显提升。


  目前,学校已形成初具规模且与区域产业形成互动的两大强势跨学科群:以四平路校区为基地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以嘉定校区为基地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学科群。“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建立学科群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互动机制,强化和巩固两大强势学科群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强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国家战略使得学科集成成为现实需求和推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同济大学已把“建设好一个城市发展研究创新基地”作为重要抓手。学校将以“985工程”二期建设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同济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为主要内容,重点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城市文明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等四大方向创新研究;完成城市信息和调查中心数据平台建设;会聚本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培育若干创新团队,带动有城市特色和国际化特色的文法学科和经管学科发展。(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