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校本教研低效性原因分析及对有效模式的思考

--------------------------------------------------------------------------------
点击次数:7853  发布时间:2007-5-16 17:08:46

      校本教研要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理论性无可论争,但其实践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长期困扰着校本教研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缺乏人文内涵,缺乏合力的教研严重阻碍着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改革,有必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引领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一、制度创新是推进校本教研的必然

    长期以来,校本教研的低效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教研活动内容仅仅满足于计划、进度上的上传下达,缺乏研讨的主题。

    2、教研活动形式大多是教研组长的“一言堂”或事先指定发言人,缺少互动、交流、沟通;走形式,走过场。

    3、“文人相轻”的背后,教研活动不能真正体现平等、团结、和谐。

    4、乡村学校分散,教师不易集中。随着合班并校,一人一校的教学点逐年增多,完全小学逐年减少,这给教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老教师多,观念不易改变。如马厂学区(山区)小学教师队伍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教师都是民办转正的老教师,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这给他们对新观念、新教法的接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他们习惯了沿袭已久的传统教法,对新鲜事物很难接受,教研工作根本就无从谈起。据教研员说,这些教师中能凑合地使用普通话授课,能用刻录的光盘授课就是最棒的老师。

    6、专业教师紧缺。据调研,全县初中物理教师共81名,其中65名是非专业教师。山区专业教师更为紧缺,尤其是英语教师更为奇缺,一所学区找不到几个专业教师,因此不得不将非专业教师“赶着鸭子上架”或聘请代课教师维持教学局面,这些人员课头多,课时量繁重,根本无暇顾及教研工作。

    影响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因素除以上客观原因外,还有不少主观原因,表现在:

    1、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旁观者(旁听者),而不是参与者,习惯于灌输、接受式的活动方式;

    2、教师碍于情面,有不同意见也不便发表;

    3、教师自己底气不足,自身的专业素养有限,或教学成果不显著,或个人的研究范围不深不广,无法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

    4、教师认为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价,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容易产生等待或信赖专家发言、总结的情况;

    5、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专家的事,课程理念是教研员的事,学校发展是校长的事,教研是教研组长的事,长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

    6、“习惯成自然”,备课时,大多数教师习惯看教学参考书,照抄照办教学参考书,拘泥于教材,拘泥于教参,教参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

    7、教学缺少个性化。受传统教法的影响,不同教师教授同一内容的教学思路、程序基本相同,不能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制度来规范,因此制度创新是必然。

    二、制度创新模式介绍与分析

    本着“制度重建、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思路,县教育局鼓励学校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使传统的教学常规有了新的生成,有效地引领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

    1、从政策导向上向教育科研倾斜,为教师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关教学研究制度。如城镇学校制定了《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管理评价办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个人反思、群体合作、专业化提升等,做出明确规定与要求,从宏观调控到微观安排,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学校对教研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优秀个人和先进教研组,并予以量化加分,突出绩效工资奖励。

    2、学校领导高度介入,是推动校本教研的有力保证。

    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带头兼课,带头实践新理念,与教师同甘共苦,共同探索,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依托年级教研组、学科教研组或教师自愿组成的团队(课题组),创设开放的环境,倡导开放的心态,形成“教-研-修”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

    校领导承包年级组,分工负责,深入到各个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靠集体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困惑。

    3、赋予教师权力制,不断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力,学校积极征订、购买教学研究性刊物,让教师拥有自主购买教育教学类的购书权。虽然开支较以往增多了,但减少了盲目性,将钱花在了刀刃上。

    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自己决定并公开自己的新学期研究课题,学校倡导相似课题的合作研究,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4、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是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对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

    5、实施教研片(组)负责制度,保证基层教研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技能,形成全员参与的教研氛围,学校重新组建教研片和教研组,依据县教育局“周查月清年报”制度,与片(组)长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实施片(组)长负责制和学区成员分流分工制,加强目标管理,增强了教研片(组)长、学校校长、教师的责任性,从而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6、充实“传帮带”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针对专业教师缺乏,老教师观念守旧等突出问题,各学校采取“一帮一”和“以一带二”的帮扶形式,如一个中心学校带一个薄弱校,一个中心教研组成员或一名县级学科骨干教师带两名教师。开展送教下校、讲课比赛、质量月查等活动,给被帮扶学校提供试题,帮扶薄弱课目、交流三种模式应用以及弥补专业课等。部分山区学校采取专业教师“跨校授课制”和校校通“模式一”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强化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充电”。

    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历、能力、工作需要、知识结构等),制定出个人继续教育计划,教师个人主动征订报刊杂志;;学校进行月考核检查落实,将该成绩纳入量化考核;与此同时,学校定期请专家和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校际间交流等,规定学习的范围,进行参与式互动,写出心得体会;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全县区域性的研训活动,以及省外研修班和参观先进学校,学习先进经验等,要求外出人员必须写出一份学习体会,做一次经验发言,上一堂反映学习成果的汇报课,做到“定量定时定员定反思”。

    8、积极探索教研活动细化制度,突出教研实效。

    选择恰当的研究主题  

    教研主题必须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中存在的真实、具体的问题,必须是基于大多数教师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和实践需要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才有可能激发全体教师进行研究的主体性、积极性。

    适当分解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必须是大小适中的问题。问题过大,涉及方面大而多,难以突出重点,难以深入研究,就会弱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问题过小,又会失去主题研究、合作研究的意义。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研究主题作适当的分解,让教师更容易理解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引导教师思考和研究。

    设计教研活动流程  

    一般研修活动由活动前准备,活动中参与和活动后思考共同组成。一般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的流程是:上课----说课(上课教师)----反思(上课教师)----评课(听课教师)。但是,高店学区湾子小学的一次教研活动改变了常规的模式,让上课教师先说课。听课教师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设计意图之后,再去观摩课堂教学,这样,听课更有了目的性,评课也更有针对性,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话可说,不再是泛泛而谈。另外,上课教师在说课的时候还介绍自己的磨课修改意图,以便在评课时同其他教师交换想法,并经过教研员点拨,学会如何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总之,衡量校本教研活动是否有效,要看制度是否创新,活动方式是否有效,要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要看教师是否进行有效沟通,要看活动是否引发教师思考,教师是否有行为跟进,要看教师今后是否向着教研型教师方向努力,学校是否向学习型学校方向推进。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先锋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