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学校劳动教育如何高效实施

--------------------------------------------------------------------------------
点击次数:1495  发布时间:2021-12-8 15:48:42

 

师资、课程、观念、空间资源、评价等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这些核心问题应该如何突破?学校如何更加高效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本期“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刊发下篇,邀请专家、校长探讨如何提升新时期劳动教育实施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与手段,正随着新课改推进、新课标实施和新教材使用,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教育的惯性和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防止低效,做实、做深、做精、做细,考验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

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当前,劳动教育落地有些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教育对传统学科教学的“冲击”,或者说劳动教育缺乏学科和教师基础。学科教师还是在进行常规教学,缺乏对劳动育人理念的认同,缺乏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的思考,缺乏劳动教育与教学的协同。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关键在于转变学科教师的劳动育人观念。唯有所有学科教师都有渗透劳动教育的意识,方可带来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实践创新。

新时代劳动教育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学科教师要树立“大劳动教育观”,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根据自身学科背景,有意识地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不断突破融合课程的重难点、关键点,以强烈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健全学生的劳动品格。

立足学科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协同。首先是与学科的协同,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当下加强劳动教育,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设置了劳动教育专题,由6篇课文组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展现劳动者事迹、倡导工匠精神、歌咏劳动的美好,彰显劳动的价值与劳动精神的传承;其次是跨学科协同,将与劳动教育联系紧密的通用技术、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共同体的建设基于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创客制造等项目,打破学科、年级之间的育人壁垒,营造协作育人的氛围;再其次是师生协同,激发学科教师与学生协同开展劳动实践的热情,打造师生平等、民主协商的学科劳动教育课堂,共同发展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

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统整家校社资源

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现象是对劳动教育的窄化。有些中小学校开发了花样繁多的劳动教育活动,但仅是在形式、数量上做文章,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建构,具体实施也仅停留在劳动体验上,没有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组织劳动课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建构实践性强的劳动育人课程,需要注重以下要素:渗透意志品质的锤炼,引导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的主体,敢于在困难和挑战中完成任务;劳动活动的开展程序规范,强化规则、纪律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环节、操作精准到位;注重过程的监控与评估,督促学生眼到手到心到,劳动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强化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悟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其中,教师要重点抓好教学情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运用进阶的教学方式,整合各种资源支持深度学习。教师既要做好协调,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观察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完成了共同确定的任务、技能是否掌握、操作是否规范,也要适当地放手,允许学生犯错,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劳动空间,获得更多合作、共同决策及互相学习的机会。

劳动实践的过程,本质是一个外在实践与内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劳动价值观不断建构、深化的过程。外在实践适宜到劳动生产现场,在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中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经验,使学生将知识经验进行生活化的转化和应用。内在实践则是将知识内化为核心素养,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劳动过程,既淬炼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习惯,又内化领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劳动教育的实践特性所要追求的。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载体。有学校和教师苦于学校硬件投入不足、缺乏支撑条件,面对劳动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开展卫生打扫、农事栽种等劳动活动。事实上,学校的地理环境、校园环境、家庭和社会环境都能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学校可统整学校文化、校风班风、空间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志愿服务体验、职业体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统整校友、社区、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研学实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

打破形式主义,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

劳动教育的开展贵在持之以恒。那些急功近利,下农田、进工厂只为摆拍,甚至把劳动当成处罚违规违纪学生的手段,摒弃了劳动教育宝贵的育人价值。事实上,劳动教育就是要打破形式主义,做到全员、全天候、全面渗透,常态化实施。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样态。整体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系统规划,合理布局,落实学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将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学生为中心,合力构建起浸润式的“场”。一方面,积极鼓励家长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搭建平台,对学生的每日劳动过程表现及实际成效进行信息采集、评估并形成评价建议。在“简单重复”中不断积累“跬步”,帮助学生“至千里”“成江海”,系统认知劳动实践活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最后,多措并举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积极引进专职教师,并培养具有学科背景的兼职指导师。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作为特聘教师。可在学校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还要立足本校实际,建设劳动课程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探讨劳动实践的指导方法,反思教学得失,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力。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是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的价值也不仅仅是生活劳动或体力劳动,而是要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发现劳动的崇高和美。劳动的本质是强调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当学生以主体、自觉的意识出现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极大彰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也将被重新发现,劳动教育也将呈现出充满体验、实践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样态。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